(本篇為「謝醫師練氣偏差的認識與補救」之4) 作者: 洪韻媚、謝麗貞
個案:○小姐 34歲已婚 育有一女
主訴:除了靜坐,餘時常覺得呼吸不順,吸不到空氣。
過去病史:曾經發生車禍及跌倒,及過度不當的轉脖子運動。
床邊觀察:
個案臉龐暗紅、臉略浮腫、體型微胖、上身鬆垮、兩下肢細小。觀察時,其呼吸次數頻繁,吸氣不順且極淺,唯第一、二肋骨處微微起伏而已。深呼吸時其第三肋骨及以下的胸壁、肋間肌肉、橫膈及腹部肌肉,起伏均不明顯。個案說深呼吸時仍感覺吸不到空氣。
綜合診斷:
這是氣虛不足,無法供給含氧血給全身器官組織所用,又氣血循環差,無法將體內的代謝廢氧,排出體外而堆積,致身體浮腫微胖。因多年前曾經發生車禍,又曾經模仿電視節目示範的轉脖子運動,因不當的運動而傷及頸椎,影響到呼吸運動。經過謝醫師以穴道偵測,果然頸椎3、4節處有傷痛點,所以與呼吸有關的神經、控制呼吸肌肉運動的神經等,可能因此受到傷害或阻斷,致使呼吸肌肉群(橫膈膜、肋間肌等)無法正常運作。其於跌倒時若壓迫到胸部,或過度搬重物時,也會造成與呼吸相關的肌肉群受傷,影響到呼吸時胸腔的擴張。這是「上焦」的傷害問題。「不能呼吸」是要比身體其他部位的問題應要給予優先的治療。
治 療:
首先以氣功鬆開每一根肋骨,以穴道治療令肋間肌肉恢復收縮和舒張的功能,讓胸腔可以自由擴張以便令胸腔內形成負壓,將外界的空氣充分地吸進來。接著將頭部的廢氣散去以恢復腦部呼吸中樞調節系統的功能;以點穴令橫膈膜接受神經指令,恢復擴張胸腔的功能。如此,腦部才能接收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訊息而下達指令給橫膈膜,去控制呼吸速率與深度,並且將體內的代謝廢物二氧化碳排出,以提升血中的含氧量。
治療的初始目的在於恢復呼吸的運動功能;而治療的最終目的在於恢復身體組織中正常的氧、二氧化碳和氫離子的濃度。那麼個案的胖、鬆、垮的臉和體型也會隨之改善。頸椎的傷,則是下一步治療的目標。個案經初步治療後,立刻感覺到可以吸到空氣,而且呼吸不順的感覺也馬上減輕。
解 釋:
「上焦」是呼吸中樞調節系統。腦部的呼吸中樞利用在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差異,來控制人體橫膈膜及其他呼吸肌的收縮,也會依據身體的需要,精確的調整肺泡的通氣速率、控制呼吸速率與深度,以維持身體組織中氧、二氧化碳和氫離子的恰當濃度。
由於肺臟本身不具有肌肉組織,不能主動收縮和舒張,需要靠橫膈膜和肋骨間的肌肉群的協助,才能令胸腔擴張形成腔內空氣負壓,將外界的空氣吸進來。吸氣主要是靠橫膈膜,由頸椎第3~5節頸椎神經叢的膈神經所支配。橫膈膜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運動,完全取決於腦部呼吸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
一般吸氣時,橫膈膜會收縮朝下拉平,外肋間肌則收縮把胸骨抬起,讓胸腔擴大容氣量增加,胸腔內形成負壓,空氣才會從體外自呼吸道進入肺臟。呼氣時,橫膈膜放鬆,肋骨和橫膈膜回到原來的位置,胸腔變小容氣量減少,胸腔內形成正壓,肺臟、胸腔內的肌肉和腹橫肌就因此彈回,肺臟中的氣體被擠壓到體外去。
在休息的狀態下,人的呼吸次數大約每分鐘15~18次。運動時,血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需要更多的氧氣將養分分解氧化,產生能量和水供人體所使用,並將體內的代謝廢物二氧化碳排出,為維持血中的含氧量,所以呼吸的速率與深度因而增加。
腦部有許多複雜的控制呼吸機制,會產生神經的衝動和興奮,作用在橫隔膜時才會有收縮的反應,另外還要有肋間肌群、腹橫肌、腹直肌等不同肌肉的協助,才能完成不同狀態空氣的吸入與呼出。當呼吸中樞調節系統與相關呼吸肌肉群運作協調時,一般人是不會特別注意到「我正在呼吸」這件事;而此調節系統與相關呼吸肌肉群運動失常時,就會覺得呼吸不順,或吸不到空氣。而當靜坐時,因為所需要的氧氣較少,或感覺較不靈敏,比較不會覺得呼吸不順或吸不到空氣,這就是本個案的情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