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師生練氣雜記」之1) 作者:吳雪鳳
氣功和太極拳等傳統練功法對以前的我而言,是距離相當遙遠與不相關的事,因為我對它們一點也不感興趣,縱使我先生長期研究與投入這些事,我一直都是個無趣的聽眾與門外漢。
‧練氣的緣起
對氣功完全沒有興趣的我,會開始練氣是因為受到謝麗貞醫師的影響,以及我先生的鼓勵。謝醫師讓我對「氣」有初步的理解,觸動我想知道「氣」奧秘的動力。同時,我先生希望我和他有共通的興趣與話題,再加上他願意早一點回家接替我去接送小孩,讓我得以挪出時間參加謝醫師的基礎養身氣功班。另外,還有一個驅使我練氣的原因,就是好奇心。因為我先生每天在我耳邊說他練氣練得如何神奇又如何、如何…。好吧!練氣真的有這麼神奇和神氣嗎?既然遇到一位好老師,那麼我應該親身去體驗什麼是「氣」,不然老是被先生唬得一愣一愣的。
‧正形體、勿妄念與合神志
在還沒有練氣之前,我必須承認我是一個不專心的人,很容易讓自己的思緒在幾件事情之間游移。所以,當我上完第一堂氣功課後,自己在家開始練氣時,必須不斷地默念謝醫師所教的練氣初步要訣──「湧泉穴釘住,百會穴和會陰穴成一直線」,藉由這句話來提醒自己要正形體,同時也清空腦中的雜念,幫助自己集中注意力。另方面,謝醫師的數息法,也有助於排除雜念。漸漸地,在練氣過程中,我已經不需要一直默念要訣,只要偶爾檢查自己的形體是否偏頗,就可以延長專注力了。
正形體在練氣的過程中,看似容易卻是最不容易做到的事。如果只是形體的端正,那還相當容易;但是要做到形體的「鬆」就非常困難。往往會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有達到「鬆」的境界,事實上還差得非常遠呢!所以練氣在進階程度時要改用「火」字旁這個「煉氣」是有道理的。想達到「鬆」的境界,要歷經心靈與時間不斷的洗煉,才能慢慢接近。難怪,謝醫師會說「鬆」是無止境的。
‧順式呼吸
順式呼吸對我這個門外漢而言,是件無法想像的事。吸氣要能緜延不斷輕鬆地進到下腹部,真的是非常困難。因為我沒辦法理解,只能依樣畫葫蘆。但是,說也奇怪,經過兩堂課後,在謝醫師利用紙捲軸讓我們與同學間相互練習後,我竟然可以體會什麼是順式呼吸。之後再利用一些零碎的時間,尤其是躺著練習,更能讓我明白在吸、吐氣之間順式呼吸的訣竅,也逐步地改善我吸氣與吐氣時身體無法放鬆的毛病。
在自己能更放鬆地進行順式呼吸的練習過程中,我已經漸漸能感覺到吸氣時身體的變化:就像吹氣球一樣地從底部──下腹部開始充氣到胸腔,再到手部,那種感覺是一種奇妙的舒暢。而吐氣時就像洩氣的氣球,自然期待再次的充氣。
有時候當我感到疲累,但是又必須提振精神時,就如同謝醫師所說的──利用5到10分鐘的時間來吸氣-屏息-吐氣地調息,瞬間人整個就可以再恢復精神,真是神奇的人體充電法。
除了充電外,我發現調息也是協助人體快速進入休息的良方。由於我是一個標準的夜貓族,有時候過了一定時間後,要馬上入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就躺在床上調息、數息,這個方法讓我冰冷的手腳很快變得溫暖,一會兒,我就睡著了。
練氣僅僅不到數個月的時間,我竟然從半信半疑到親身體驗「氣」與人體有著相輔相成的功效,真的是相當寶貴的體認和經驗。
‧練氣的過程-從形體好奇到內在精進
一開始練氣,我的肢體動作有出現異於同班同學的怪異現象。練氣時,我的手會用力向前、後甩,呼吸也因手的甩動而變得急促。當時我心裡除了好奇外,也覺得好玩。上氣功課時,謝醫師發覺這樣不對,告訴我必須停止這一個動作,並且提醒我──這是所謂的「自發功」現象。因為我剛開始練氣,情況尚不嚴重,不然這種自發現象的動作,到後來會難以控制,甚至於無法停止,直到人精疲力竭倒地為止。由於我對氣功的不了解,對這種肢體自發性動作感到好奇,所以才特別留意肢體到底會出現什麼現象。當時的情境傳達給我一個錯誤的認知,以為肢體的動作就是氣動,就是練氣的成果,原來這是妄念,不應該存在的。
接著幾星期後,我觀察到身體和手的擺動變得比較緩和,但也出現更多樣化的動作。身體從前、後擺動變成左右搖動,甚至還會有橫向劃8 的擺動,而手則開始做更大幅度的伸展動作,變化一個接著一個地出現,當下我覺得非常有趣。收功後身體更感覺到輕盈和舒服。但是,因為有前面不良的經驗,所以我趕緊請教謝醫師。結果果然令人失望,因為這不是值得高興的練氣成果,而是我肩膀沒有放鬆所造成的現象。經過謝醫師的協助與我自己的放鬆肩膀,隨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這種現象。
這個時期,我覺得自己是處於練氣的初步階段。因為我對形體變化的好奇,使得我的注意力都放在形體上面。事實上,注意形體是否正確,只是練氣的基本要點之一。體悟到這一點,我就將注意力轉移到身體是否放鬆,放鬆的程度,以及氣的流動上,更加讓心神集中,隨時自我修正。
‧後記
找對入門的練氣指引者很重要。至於什麼是練氣真正的好處?除了保健,更是提升心靈修為的良方。因為練氣是自我的功課,不是與人競賽,或是比較誰厲害。它是一種內在的修為、是自我的提升。練氣的狀態自己最清楚,只有心神專注與勤煉,才可以更為精進。而老師可以隨時輔助修正錯誤,以免誤入歧途,真的關鍵仍然是自己的勤奮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