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內本來就有天生原氣運行的氣道,如果練到的「氣」,人們不能駕馭它,使其歸納入這些氣道時,等於讓強勁的能量在氣道外恣意妄為,任由其在身體內流竄,或自行胡亂「作功」,也就是常見的不自主舞動肢體、或產生不能控制的思維知覺,不但無益於健康,甚至浪費「氣」去干擾體內組織、器官的正常運作外,還成為身體嚴重的負擔而生病。這就是最常見「練氣功」的偏差、危險與走火入魔的原因了。事實上,走火和入魔是兩個類別:走火是屬於身體和生理上的損傷,如高能量去燃燒組織器官而傷害身體,所以稱為走火;而入魔是屬於人體精神和意識上的變幻,一般是練氣與氣功者潛意識所暗示或誘發出現的,換句話說是練習者過往精神記憶中經驗的呈現。會出現這種狀況多是精神力比較不穩定的人,或者是曾經接觸神怪、靈異、觀想,和容易產生幻覺的人。走火與入魔正如人有心理和生理兩部分,兩者看似獨立,卻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要能達到入魔的程度,必須要有如同金庸小說中所提及的歐陽峰的功力,才有資格談入魔,在本篇文章中,先不談入魔,主要談練氣的偏差與走火。
走,意指失去控制;火,意指能量;走火意指:足夠高的能量失去控制所造成體內組織、器官的傷害。當鍛煉氣功已經有一段時期,體內已經可以蓄積充沛的氣能,在正常的狀態下,是要令這氣能在氣脈中運行,藉意念去導引或駕馭之去執行特定的功,才會對身體有正面的效益。倘若從來未曾控制或駕馭所練得的氣能去執行特定的功,而任其在體內自由行,或者是駕馭不當,氣能失去控制,氣能就在身體內隨意流竄。一旦氣能太過強勁,超過了所經過的體內組織、器官其所能負荷的總能量及輸出功率的限度時,就會造成這些組織、器官的傷害,就叫走火。而偏差常見於初學者,主要的原因是由不當的,或不正確的功法所引起的,其對身體的傷害大約可以分為骨骼肌肉系統、內臟系統、神經精神意識系統三大部分。練氣或練氣功對骨骼肌肉系統所產生的偏差可能功法不對,或用錯了肢體運動而產生偏差。而五臟六腑的內臟系統,除了小部分偶而可以在有意識下去控制,如深呼吸、摒息、禁食、憋尿、忍便外,其他的臟腑生理功能幾乎是不能由人的意識來加以控制的。即使人強行去控制這些項目,不但消耗更多體力和意志力的能量,更嚴重者干預生理的自動功能系統,可能會造成不可逆的生理功能紊亂的偏差,讓人終身痛苦不堪,無以回復。最後則是有關神經精神意識系統的偏差,神經精神意識系統,有一部分可以隨人的意識而加以控制和鍛煉,例如:張目瞪眼、張口結舌、靜坐冥想、意念控制、摒除妄念、觀想直覺,甚至於視、聽等的幻想去控制人體思想和感覺的活動,其主要會依所耗用的體力和意志力消耗掉身體的能量,嚴重者不但消耗精力干擾精神狀態,有時會造成精神失常的偏差,和不可逆錯亂的悲劇。臨床上常見的走火病變是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和頭痛、頭暈、胸悶、氣短、氣陷、岔氣等,嚴重者由於體內氧氣供應減少,心搏加速、血壓上升、心臟無力、噁心、嘔吐、肢體顫抖,甚至昏倒。
在瞭解練氣或練氣功所可能產生的走火與偏差之前,必須先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所謂練氣練的是什麼氣,練氣能達到強身健體這個目的的過程是什麼,當對練氣的理念及練氣如何影響身心的變化有正確的認知後,我們才能在練氣或練氣功的過程中保護自己,避免對人體及精神上的傷害。因此,本文先說明什麼是練氣,練的是什麼氣,再進一步說明練出足夠的氣後,如何讓氣在正確的氣道中運行,最後行功日深達到強身健體的目標。之後再介紹練氣不當可能造成的各種疾病及如何避免練氣過程中可能造成的偏差與走火,以及若按照正確的方法練氣,所能達到的「氣功態」境界為何。
練氣功的「氣」不是指空氣的氣,也不是指氧氣的氣,更不是指自然界各式各樣的、或身體內、外存在的氣。這裡所謂的「氣」是人體的生命能量。人出生時就有的「氣」,稱作原氣或是元氣。人於出生後,必須要自給自足,產生人體所需要的能量,因此人要自空氣中吸入氧氣,在肺臟內轉化成為具有生物活性狀態的氣,經過血液循環充滿全身,並且供應全身細胞、組織、器官以及各個系統作為能量使用,以維持人體生命的正常運作。這個可以當作能量來使用的氣,才是練氣的「氣」。
人類不必倚賴電源或電池,因為我們有兩套自動動力系統,分別是與外界相通、自周圍環境擷取空氣和水穀飲食的「三焦系統」與在心肌細胞產生電位令心臟律動,以推動全身血液循環的「心主別脈」;可以自動產生後天的呼吸生命之「氣」(宗氣),營養體魄之「氣」(營氣),以及清理廢物、維護體內生理環境之「氣」(衛氣)。這兩套自動動力系統雖然是天生就有,但是隨各人體質不同,系統功率不同,產生動力(能量)的多寡也不同;還會因為疾病、損傷以及歲月的影響,使功能逐漸喪失或敗壞,終究讓所產生的「氣」效能不足,人體也就因而生病衰老了。
因此,「練氣」就是藉呼吸、吐納空氣,來對這兩套自動動力系統作功,讓它們維持有效率的運作,所產生的氣增強,不但供應身體的生長、修護、防衛所需,還可以預防保健減緩衰老的速度,並提供人體自我調節、自我修補和自我生殖的能量所用,所以氣就是練氣的目標,要將人體氣在自動動力系統中鍛煉出來,使身體更健康、更強壯、更有功能。換句話說,不只要練氣,更重要的是要將自動動力系統維護得更新更有效能,才能時時產生強勁的氣。亦即,透過練氣使人的血中含氧量提高,提供能量的效益會增高,人的生命力也就因此而增強,各種身體內器官的機能也會因此而變佳,這就是古人祛病防疾、健身養生、延年益壽、年歲長春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當人們持續用正確的方式練氣,這時所產生的「氣」,必定隨著修煉的程度,產生漸次高效的能量,才足以去促進血中的含氧量、令全面身心機能增強、增高體內「氣功」的效益。而這個過程:從啟動、引導、左右、統御這個會逐漸增強至巨大無比強勁的「氣」,以令其在全身體內運行、「作功」和完成合乎練氣功的目的,那就是駕馭的意義。而整體身心生理活動效益的提升,令自己健康長壽就是駕馭的作用了。要影響整體身心的生理活動,必要「養氣」累積高效能的「氣」,方足以驅使體內組織、器官的更新和功能的改善,讓生命力更為強壯,達到袪病防疾、養生長壽的目的。然而一般練氣功下所產生的「氣」,在身體內本來就有其先天運行的途徑和脈絡,其受限於各人的先天體質和壽命的長短,有其自行完成「作功」的方式,若非加以適當的駕馭引導之,斷不能做額外具有延年益壽的「氣功」,反而可能受該高能的「氣」在身體內自由流竄,無法抑制,必深受其毀損與傷害,不能自已。
因此,為達到全面身心機能的增強、提高體內「氣功」的效益。駕馭「氣」的能力不可或缺,更要隨著逐漸增強的氣能,在身體內適當地提升駕馭的功力和技巧,以令所產生的「氣」可以隨己意運行、「作功」和「氣功」。由於「氣」是無形、無法衡量,其「作功」和完成的「氣功」,必需在一段時日後,由身體的表現才看得出來,如何正確的駕馭難以制定或捉摸。自古以來,這部分駕馭的心法,也都是以抽象的、形而上的、玄學的學理,如《參同契》、《抱朴子》、《西游原旨》、《悟真篇》等道經、易經術數、八卦五行、老莊學說、故事比喻等的方法來傳授。即使是師徒之間也不得不如此,概因各人的體質、功力的差異,沒有固定的方式可以描述無形的方法,必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懂得抓住契機,瞭解擅用駕馭的技巧或心法,方才能夠順利成功。
如何駕駁高效能的氣? 首先要先瞭解人體中氣的宣發、氣的意守與氣的導引。一般在「練氣」時,意識及臉部五官均內斂,不會去感受外界環境來的刺激,人們也不會在「練氣」時去排解尿液和糞便。而且,這些開口都是具有特殊緊密結構的空腔管道,用來與外界相溝通,並不影響體內「氣」的運行和作用。雖然我們自鼻孔呼吸空氣,不過「練氣」時所產生的「氣」,是運行在密閉的人體內,並不會與外界相通。換句話說,「練氣」時所產生的「氣」是貯存在人體內,當「氣」的能量在人體所能負荷的限度內,人體是不會產生問題;只有當「氣」的能量超過人體所能負荷的限度時,我們就需要有駕馭「氣」的能力,去將超越的能量宣發出體外。將「氣」宣發出體外有其特殊的管道(穴道),最常使用的是十宣(十指尖)和百會穴。不過兩者除了可以宣發「氣」之外,也可以自體外吸取能量,其進、出的駕馭能力不同,駕馭心法也因人而異,都是需要經過特殊的練習才可為之,否則容易危害人體。
「氣」的意守是「練氣」時重要的駕馭關鍵。「意」指的是意念活動,而「守」表示所練的「氣」相守而不離開於身體中的某處。「意守」即說:當身心安靜「練氣」之時,將全副意念精神集中於身體的某一個部位,這個部位通常是經絡上的穴位,最多使用的就是丹田。正確的意守,讓「氣」在體內蓬勃萌發充沛於全身;不正確的意守,讓「氣」逐漸在體內局部滯留,長期的潛移默化下,終究導致身體不良的反應。練氣時,意守的部位需因人而異,因為意守之部位與「氣」相守不離時的意義和作用,以及其相關駕馭「氣」的方法,懸殊各有不同,選擇之時要十分謹慎。即便是所謂的丹田,在人體上就有上丹田、中丹田以及下丹田三處之分,對身體的影響相去甚遠,不可以一成不變,最好經過「明師」的認可,以免後患。一般「練氣功」最常用「意守丹田」這個口訣,即於「練氣」時,將意念集中在臍下三寸的下丹田,雖然起初時「氣」得其所,卻容易因為長期困守該處,經年累月後即影響到周圍的器官。由於「氣」本就有其先天應運行的途徑和脈絡,一定要循行全身,到體內各處去完成「氣功」。當練得的「氣」意守在特定的部位,令過強的能量集中貯蓄,久而久之,自然就損傷意守之處附近的器官,遂而產生病變。我們發現練氣功的高手們,在臨床上最常見的病變,就是下丹田附近的腸道,尤其是直腸的癌變。
一如上述,當「氣」的能量超過器官所能負荷的限度時,我們就需要有駕馭該「氣」的能力,去將超越的能量引導到身體他處,以免長期固守而產生病變,如此駕馭意守處的「氣」的能力非常重要。其方法有三:(1)導引;(2)似守非守;(3)不意守。不過三者的駕馭能力不同,駕馭心法也因人而異,都是需要經過特殊的練習才可為之,否則還是容易危害人體。 簡單說明如下:
(1)導引
將「氣」引導到身體他處,使其不貯蓄於意守的部位,即可免除固守部位產生病變。事實上,我們一再強調「氣」本有其先天運行的途徑和脈絡,自然會循行至全身去完成「氣功」,這是自發的「氣功」,不需要駕馭。當意守的部位儲存過強的能量,已超過該部位負荷的限度時,就利用駕馭將能量導引至身體之外去排除,或導引至適當部位去完成我們所希望的「氣功」
(2)似守非守
利用意守,自始至終貫穿在「練氣功」的過程中,是作為一種快速進入氣功態的手段,用以排除雜念,以靜待動,以產生較為集中且強勁的「氣」。可是當意守的部位,開始有了貯蓄的能量,逐漸發展出強勁的氣能時,則可以改換用似守非守、若即若離的態度,漸漸淡化意念精神的集中,不再固守於意守的部位,並且將「氣能」散化至周遭全身,去完成我們所希望的「氣功」。所以意守只是方便我們每次啟動「氣功」時,迅速進入氣功態,產生強勁「氣」的橋樑,因此便不會干擾人體自然的生理活動,避免造成意守部位的傷害。當然這種淡化意念的集中,且維持強勁氣能的駕馭能力,也是因人而異,需要經過鍛煉,否則還是可能危害人體,或無法提升「練氣功」的層次。
(3)不意守
「氣」的能量在身體負荷限度內的初學者,以及天賦異稟自發「氣功」者,是否有意守,均可以讓「氣」循著先天的途徑和脈絡運行,不會造成意守部位的傷害,因此要不要意守,有沒有駕馭,自然均不成問題。不過,當能量超過負荷的限度,或「氣」行走的途徑有阻塞,或已經產生病變時,則「氣」既不能通暢運行,一定會在體內流竄造成傷害,因此必需要修正。因為意守是一種有效的快速養氣法,值得嘗試和採用;但是當氣能在身體越來越強大時,想變換意守的部位或不去意守,是一種極大的挑戰。如果一開始就不意守而「練氣」,自然沒意守的部位可以傷害,可是其駕馭「氣」的心法,需要特別學習,否則氣能無法快速形成與累積。而對於倚賴意守方始能夠萌生「氣」的練功者,之後想要逐漸放棄或改採用另一駕馭的心法,其困難度一定會增高,但若不改變,就又容易危害身體。
不管「練氣」時是否採用意守或者不意守的方式,終究要將強勁的「氣」給練出來。這股「氣」不但不得貯存在意守的部位,以避免久而久之傷害到有關的組織器官,還要將之引導到其自然運行的途徑,去增加生理活動的效率,尚要藉以去提升人體的氣能容量。這時候,就要導引「氣」自意守的部位去啟動「命門」,以發動生命之原。人因有氣才有生命,生命的原動力,以「氣」為根源,人體各部位組織和器官的運作,都是靠自己的自動動力三焦系統來推動,換句話說,人的生命和經脈的根源,就在於「命門」之中。「命門」古時稱之為「腎間動氣」,是生氣之原,是人之根本。啟動了「命門」,就是啟動了所有生命經脈的根本。在《難經》第六十六難曰:「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因此,將練得的「氣」導引到「命門」,正是治病防疾進而固原保身、延年益壽和心性昇華之竅門。
「氣」的導引,其前提就是要有豐沛的「氣」和駕馭「氣」的能力。一般學習「氣」的導引,都是用自家修煉中的內氣來運轉,內氣越強越可以有效成功地完成導引。常見的基本導引有以下的方法:小周天法、大周天法及量身定製的導引法,不在此贅述。當練出強勁豐沛的「氣」而不去導引駕馭時,氣能會任意地在體內竄流造成傷害,或是蓄積強壓在身體的某一部位,造成無法解脫的不適感;就像飼養一頭兇猛有力而未經馴服的內在奇獸,不是去傷害人自己,就是造成自己要去消耗這能量的壓力。通常「練氣者」在這個階段會產生嚴重的困頓,無法再進一步提升,若勉力為之時,即會發生偏差、病變或走火入魔,不可不慎。至於何時會產生這種情境,只有不斷地修習鍛練,才會懂得什麼時候會出現什麼狀況,而且去感覺什麼狀況要使用什麼方式──駕馭之法,去馴服或化解所練得到的能量,以作為增進功力之用。我們通常也可利用「練氣者」所遭遇到的瓶頸,去估計出其練氣的層次和約略練氣時間的長短。
氣在先天人體中有千百種的表現形式,每一種都各不相同,依人的天賦、資質、能量而有所差異。而後天人體中氣的表現,則再加上各人後來的學習、智能、技術、際遇、領悟、契機、努力、病痛和消耗等等而使得差別更大,這是不爭的事實。在物理「質能互變」和「能量不滅」的定律下,唯有利用「練氣」才能使自己一再增進體內的氣能;也就是說,讓人從先天為「低氣能」的載體,變化成為「高氣能」的載體,其間必然要有「轉化」的過程。例如:一部1000CC的小轎車要轉化成一部6000CC的高級轎車,這不是只有氣缸容量的改變,而是整部車體、零件以及線路所有的變更和提升。人體也是一樣,當體內的氣能超過原先載體的負荷時,身體也要有所「轉化」,成為較高氣能的載體,這「轉化」的過程也隨著階段氣能的提升,不停地發生,而且是越來越困難、驚險重重;成功者神功得以成就,失敗者前功盡失,還可能走火入魔身心俱損。所以「轉化」的過程也是重要的駕馭「氣」與「氣功」的關鍵。
以上說明我們練氣到底練的是什麼氣,及以醫學原理解釋練氣為何能提升身體體質,改善健康,以及說明如何由馭氣提升自升的潛能。然而為何有些氣功大師,最終確無法擺脫病痛,死於不同疾病中,如台灣O功大師張O因食道癌[lh1] 去世,享年77歲。自發功作者林O得了淋巴癌且已經是第四期(胸腹已有多處長腫瘤,連骨髓都有癌細胞),只能做化療。侯O傳授拍手功、寶瓶氣功等,包括抗癌方法。但自己除中風外,而且也得到癌症,從腦部到肺部都可以看到癌細胞擴散,死時才73歲。郭O是「O氣功」的創始人,最後死於腦溢血。大陸香功創始人田O因患肝癌病死在洛陽家中,享年69歲。中研院王O教授,著作「氣的樂章」、「水的漫舞」2017年底因為大腸癌過世,享年71歲。大陸自稱仙道傳人胡海牙弟子,著名書法名家、太極拳及養生專家梅O於2019年因大腸癌逝世,享年59歲。氣功大師王O,因患ANCA相關性血管炎、自身免疫性周圍神經炎,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經搶救無效在醫院死亡。張O在1980年代中國「氣功熱」期間聲名鵲起,最後死於心臟病突發。[1]
我們可從以下幾點說明:
- 就自發功而言,其可能原因是自發功並無讓氣在應有的氣道上運行,讓本身的氣在人體內亂竄,當無法駕馭出練出來的氣能而任流其在人體內亂竄,很容易導致身體病變。
- 有關大腸癌的部分,則與意守下丹田有關。一般「練氣功」最常用「意守丹田」這個口訣,即於「練氣」時,將意念集中在臍下三寸的下丹田,雖然起初時「氣」得其所,卻容易因為長期困守該處,經年累月後即影響到周圍的器官。由於「氣」本就有其先天應運行的途徑和脈絡,一定要循行全身,到體內各處去完成「氣功」。當練得的「氣」意守在特定的部位,令過強的能量集中貯蓄,久而久之,自然就損傷意守之處附近的器官,遂而產生病變。我們發現練氣功的高手們,在臨床上最常見的病變,就是下丹田附近的腸道,尤其是直腸的癌變。
- 有關食道癌的病變,可能與意守中丹田有關;而高血壓則可能與意守上丹田有關。
- 許多氣功並未說明練氣如何練氣,只強調導引(拍打亦是其中之一),氣功要能練成,必須先練至有足夠的氣能,再用正確功法進行導引始能有效,若功法僅是強調導引而不重視氣能是否足夠,事實上是有所欠缺的。另一方面,若只是講究累積氣能,但無導引配合,又加上功法要求意守,則意守的部位極易因能量的異常造成該部位的變異而生出各程病變。
從上述的例子中,不少民間所稱的氣功大師,其所創建的功法,並不能使其善終。因此,練氣必須要能得到明師指引,對其所練的功法要能從醫師的角度理角其邏輯而避免盲修瞎練,最後不但無法達到養生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若能得明師指引,練出強而有力的氣,自然可駕馭氣在人體的氣道內運行,命令其去作功,久而久之應自然能達到強身健體的基本目標,進而改變氣質及處世態度,讓自己的身心能更加和協,與天地更加契合。
若依正確的方法練氣,讓其在氣道上運行,會進入氣功態,身心會達到鬆、靜的狀態。當身心達到鬆、靜的狀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個人狀況各異,很難以言語加以表達,但還是有些共同處,例如內心感到平靜,而「静」最好的解釋就是如如不動的一顆心,清楚自己身處何時何地,了解所處的態樣,使內心獲得一個無爭無吵的心靈饗宴。有時到了忘坐的境界,會感受到人好像溶解在空氣中呈現一種空的感覺。這樣的境界,與其說是眾人認爲氣功態,倒不如說是心靈和身體融合的狀態。所以練氣所求的,無非是自己的身體、心理能夠真正處在一個同步的空間,在外無論有什麼的 俗事、壓力,在練氣當下或練氣後,都可以讓自己看開。總之,依正確的方法練氣能讓一個人從身體、心理,包括處事的態度,做一個全方位的調整,而其調整即是平衡。無論是陰陽、乾坤、五形……,都是力求一個平衡,而練氣所追求的也是讓身體、心理 達到平衡,身體五臟六腑也取得平衡,一旦身體取得平衡自然對於外在及內心能夠悠遊自在」。
最後提醒,練氣有其一定的程序,須循序漸近,且必須要清楚練氣過程中的功法(無論是練氣或駕馭氣)對人體的影響,且有明師(指能清楚氣的運行的師父而非有名的師父)指導才能免於練氣所產生的偏差,才能達成強身健體、身心平衡、達成身心悠遊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