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內本來就有天生原氣運行的氣道,如果練到的「氣」,人們不能駕馭它,使其歸納入這些氣道時,等於讓強勁的能量在氣道外恣意妄為,任由其在身體內流竄,或自行胡亂「作功」,也就是常見的不自主舞動肢體、或產生不能控制的思維知覺,不但無益於健康,甚至浪費「氣」去干擾體內組織、器官的正常運作外,還成為身體嚴重的負擔而生病。這就是最常見「練氣功」的偏差、危險與走火入魔的原因了。事實上,走火和入魔是兩個類別:走火是屬於身體和生理上的損傷,如高能量去燃燒組織器官而傷害身體,所以稱為走火;而入魔是屬於人體精神和意識上的變幻,一般是練氣與氣功者潛意識所暗示或誘發出現的,換句話說是練習者過往精神記憶中經驗的呈現。會出現這種狀況多是精神力比較不穩定的人,或者是曾經接觸神怪、靈異、觀想,和容易產生幻覺的人。走火與入魔正如人有心理和生理兩部分,兩者看似獨立,卻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要能達到入魔的程度,必須要有如同金庸小說中所提及的歐陽峰的功力,才有資格談入魔,在本篇文章中,先不談入魔,主要談練氣的偏差與走火。

走,意指失去控制;火,意指能量;走火意指:足夠高的能量失去控制所造成體內組織、器官的傷害。當鍛煉氣功已經有一段時期,體內已經可以蓄積充沛的氣能,在正常的狀態下,是要令這氣能在氣脈中運行,藉意念去導引或駕馭之去執行特定的功,才會對身體有正面的效益。倘若從來未曾控制或駕馭所練得的氣能去執行特定的功,而任其在體內自由行,或者是駕馭不當,氣能失去控制,氣能就在身體內隨意流竄。一旦氣能太過強勁,超過了所經過的體內組織、器官其所能負荷的總能量及輸出功率的限度時,就會造成這些組織、器官的傷害,就叫走火。而偏差常見於初學者,主要的原因是由不當的,或不正確的功法所引起的,其對身體的傷害大約可以分為骨骼肌肉系統、內臟系統、神經精神意識系統三大部分。練氣或練氣功對骨骼肌肉系統所產生的偏差可能功法不對,或用錯了肢體運動而產生偏差。而五臟六腑的內臟系統,除了小部分偶而可以在有意識下去控制,如深呼吸、摒息、禁食、憋尿、忍便外,其他的臟腑生理功能幾乎是不能由人的意識來加以控制的。即使人強行去控制這些項目,不但消耗更多體力和意志力的能量,更嚴重者干預生理的自動功能系統,可能會造成不可逆的生理功能紊亂的偏差,讓人終身痛苦不堪,無以回復。最後則是有關神經精神意識系統的偏差,神經精神意識系統,有一部分可以隨人的意識而加以控制和鍛煉,例如:張目瞪眼、張口結舌、靜坐冥想、意念控制、摒除妄念、觀想直覺,甚至於視、聽等的幻想去控制人體思想和感覺的活動,其主要會依所耗用的體力和意志力消耗掉身體的能量,嚴重者不但消耗精力干擾精神狀態,有時會造成精神失常的偏差,和不可逆錯亂的悲劇。臨床上常見的走火病變是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和頭痛、頭暈、胸悶、氣短、氣陷、岔氣等,嚴重者由於體內氧氣供應減少,心搏加速、血壓上升、心臟無力、噁心、嘔吐、肢體顫抖,甚至昏倒。

在瞭解練氣或練氣功所可能產生的走火與偏差之前,必須先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所謂練氣練的是什麼氣,練氣能達到強身健體這個目的的過程是什麼,當對練氣的理念及練氣如何影響身心的變化有正確的認知後,我們才能在練氣或練氣功的過程中保護自己,避免對人體及精神上的傷害。因此,本文先說明什麼是練氣,練的是什麼氣,再進一步說明練出足夠的氣後,如何讓氣在正確的氣道中運行,最後行功日深達到強身健體的目標。之後再介紹練氣不當可能造成的各種疾病及如何避免練氣過程中可能造成的偏差與走火,以及若按照正確的方法練氣,所能達到的氣功態境界為何。

練氣功的「氣」不是指空氣的氣,也不是指氧氣的氣,更不是指自然界各式各樣的、或身體內、外存在的氣。這裡所謂的「氣」是人體的生命能量。人出生時就有的「氣」,稱作原氣或是元氣。人於出生後,必須要自給自足,產生人體所需要的能量,因此人要自空氣中吸入氧氣,在肺臟內轉化成為具有生物活性狀態的氣,經過血液循環充滿全身,並且供應全身細胞、組織、器官以及各個系統作為能量使用,以維持人體生命的正常運作。這個可以當作能量來使用的氣,才是練氣的「氣」。

   人類不必倚賴電源或電池,因為我們有兩套自動動力系統,分別是與外界相通、自周圍環境擷取空氣和水穀飲食的「三焦系統」與在心肌細胞產生電位令心臟律動,以推動全身血液循環的「心主別脈」;可以自動產生後天的呼吸生命之「氣」(宗氣),營養體魄之「氣」(營氣),以及清理廢物、維護體內生理環境之「氣」(衛氣)。這兩套自動動力系統雖然是天生就有,但是隨各人體質不同,系統功率不同,產生動力(能量)的多寡也不同;還會因為疾病、損傷以及歲月的影響,使功能逐漸喪失或敗壞,終究讓所產生的「氣」效能不足,人體也就因而生病衰老了。

       因此,練氣就是藉呼吸、吐納空氣,來對這兩套自動動力系統作功,讓它們維持有效率的運作,所產生的氣增強,不但供應身體的生長、修護、防衛所需,還可以預防保健減緩衰老的速度,並提供人體自我調節、自我修補和自我生殖的能量所用,所以氣就是練氣的目標,要將人體氣在自動動力系統中鍛煉出來,使身體更健康、更強壯、更有功能。換句話說,不只要練氣,更重要的是要將自動動力系統維護得更新更有效能,才能時時產生強勁的氣。亦即,透過練氣使人的血中含氧量提高,提供能量的效益會增高,人的生命力也就因此而增強,各種身體內器官的機能也會因此而變佳,這就是古人祛病防疾、健身養生、延年益壽、年歲長春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當人們持續用正確的方式練氣,這時所產生的「氣」,必定隨著修煉的程度,產生漸次高效的能量,才足以去促進血中的含氧量、令全面身心機能增強、增高體內「氣功」的效益。而這個過程:從啟動、引導、左右、統御這個會逐漸增強至巨大無比強勁的「氣」,以令其在全身體內運行、「作功」和完成合乎練氣功的目的,那就是駕馭的意義。而整體身心生理活動效益的提升,令自己健康長壽就是駕馭的作用了。要影響整體身心的生理活動,必要「養氣」累積高效能的「氣」,方足以驅使體內組織、器官的更新和功能的改善,讓生命力更為強壯,達到袪病防疾、養生長壽的目的。然而一般練氣功下所產生的「氣」,在身體內本來就有其先天運行的途徑和脈絡,其受限於各人的先天體質和壽命的長短,有其自行完成「作功」的方式,若非加以適當的駕馭引導之,斷不能做額外具有延年益壽的「氣功」,反而可能受該高能的「氣」在身體內自由流竄,無法抑制,必深受其毀損與傷害,不能自已。

   因此,為達到全面身心機能的增強、提高體內「氣功」的效益。駕馭「氣」的能力不可或缺,更要隨著逐漸增強的氣能,在身體內適當地提升駕馭的功力和技巧,以令所產生的「氣」可以隨己意運行、「作功」和「氣功」。由於「氣」是無形、無法衡量,其「作功」和完成的「氣功」,必需在一段時日後,由身體的表現才看得出來,如何正確的駕馭難以制定或捉摸。自古以來,這部分駕馭的心法,也都是以抽象的、形而上的、玄學的學理,如《參同契》、《抱朴子》、《西游原旨》、《悟真篇》等道經、易經術數、八卦五行、老莊學說、故事比喻等的方法來傳授。即使是師徒之間也不得不如此,概因各人的體質、功力的差異,沒有固定的方式可以描述無形的方法,必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懂得抓住契機,瞭解擅用駕馭的技巧或心法,方才能夠順利成功。

如何駕駁高效能的氣? 首先要先瞭解人體中氣的宣發、氣的意守與氣的導引。一般在「練氣」時,意識及臉部五官均內斂,不會去感受外界環境來的刺激,人們也不會在「練氣」時去排解尿液和糞便。而且,這些開口都是具有特殊緊密結構的空腔管道,用來與外界相溝通,並不影響體內「氣」的運行和作用。雖然我們自鼻孔呼吸空氣,不過「練氣」時所產生的「氣」,是運行在密閉的人體內,並不會與外界相通。換句話說,「練氣」時所產生的「氣」是貯存在人體內,當「氣」的能量在人體所能負荷的限度內,人體是不會產生問題;只有當「氣」的能量超過人體所能負荷的限度時,我們就需要有駕馭「氣」的能力,去將超越的能量宣發出體外。將「氣」宣發出體外有其特殊的管道(穴道),最常使用的是十宣(十指尖)和百會穴。不過兩者除了可以宣發「氣」之外,也可以自體外吸取能量,其進、出的駕馭能力不同,駕馭心法也因人而異,都是需要經過特殊的練習才可為之,否則容易危害人體。

「氣」的意守是「練氣」時重要的駕馭關鍵。「意」指的是意念活動,而「守」表示所練的「氣」相守而不離開於身體中的某處。「意守」即說:當身心安靜「練氣」之時,將全副意念精神集中於身體的某一個部位,這個部位通常是經絡上的穴位,最多使用的就是丹田。正確的意守,讓「氣」在體內蓬勃萌發充沛於全身;不正確的意守,讓「氣」逐漸在體內局部滯留,長期的潛移默化下,終究導致身體不良的反應。練氣時,意守的部位需因人而異,因為意守之部位與「氣」相守不離時的意義和作用,以及其相關駕馭「氣」的方法,懸殊各有不同,選擇之時要十分謹慎。即便是所謂的丹田,在人體上就有上丹田、中丹田以及下丹田三處之分,對身體的影響相去甚遠,不可以一成不變,最好經過「明師」的認可,以免後患。一般「練氣功」最常用「意守丹田」這個口訣,即於「練氣」時,將意念集中在臍下三寸的下丹田,雖然起初時「氣」得其所,卻容易因為長期困守該處,經年累月後即影響到周圍的器官。由於「氣」本就有其先天應運行的途徑和脈絡,一定要循行全身,到體內各處去完成「氣功」。當練得的「氣」意守在特定的部位,令過強的能量集中貯蓄,久而久之,自然就損傷意守之處附近的器官,遂而產生病變。我們發現練氣功的高手們,在臨床上最常見的病變,就是下丹田附近的腸道,尤其是直腸的癌變。

一如上述,當「氣」的能量超過器官所能負荷的限度時,我們就需要有駕馭該「氣」的能力,去將超越的能量引導到身體他處,以免長期固守而產生病變,如此駕馭意守處的「氣」的能力非常重要。其方法有三:(1)導引;(2)似守非守;(3)不意守。不過三者的駕馭能力不同,駕馭心法也因人而異,都是需要經過特殊的練習才可為之,否則還是容易危害人體。 簡單說明如下:

 1)導引

  將「氣」引導到身體他處,使其不貯蓄於意守的部位,即可免除固守部位產生病變。事實上,我們一再強調「氣」本有其先天運行的途徑和脈絡,自然會循行至全身去完成「氣功」,這是自發的「氣功」,不需要駕馭。當意守的部位儲存過強的能量,已超過該部位負荷的限度時,就利用駕馭將能量導引至身體之外去排除,或導引至適當部位去完成我們所希望的「氣功」

2)似守非守

  利用意守,自始至終貫穿在「練氣功」的過程中,是作為一種快速進入氣功態的手段,用以排除雜念,以靜待動,以產生較為集中且強勁的「氣」。可是當意守的部位,開始有了貯蓄的能量,逐漸發展出強勁的氣能時,則可以改換用似守非守、若即若離的態度,漸漸淡化意念精神的集中,不再固守於意守的部位,並且將「氣能」散化至周遭全身,去完成我們所希望的「氣功」。所以意守只是方便我們每次啟動「氣功」時,迅速進入氣功態,產生強勁「氣」的橋樑,因此便不會干擾人體自然的生理活動,避免造成意守部位的傷害。當然這種淡化意念的集中,且維持強勁氣能的駕馭能力,也是因人而異,需要經過鍛煉,否則還是可能危害人體,或無法提升「練氣功」的層次。

 3)不意守

  「氣」的能量在身體負荷限度內的初學者,以及天賦異稟自發「氣功」者,是否有意守,均可以讓「氣」循著先天的途徑和脈絡運行,不會造成意守部位的傷害,因此要不要意守,有沒有駕馭,自然均不成問題。不過,當能量超過負荷的限度,或「氣」行走的途徑有阻塞,或已經產生病變時,則「氣」既不能通暢運行,一定會在體內流竄造成傷害,因此必需要修正。因為意守是一種有效的快速養氣法,值得嘗試和採用;但是當氣能在身體越來越強大時,想變換意守的部位或不去意守,是一種極大的挑戰。如果一開始就不意守而「練氣」,自然沒意守的部位可以傷害,可是其駕馭「氣」的心法,需要特別學習,否則氣能無法快速形成與累積。而對於倚賴意守方始能夠萌生「氣」的練功者,之後想要逐漸放棄或改採用另一駕馭的心法,其困難度一定會增高,但若不改變,就又容易危害身體。

    不管「練氣」時是否採用意守或者不意守的方式,終究要將強勁的「氣」給練出來。這股「氣」不但不得貯存在意守的部位,以避免久而久之傷害到有關的組織器官,還要將之引導到其自然運行的途徑,去增加生理活動的效率,尚要藉以去提升人體的氣能容量。這時候,就要導引「氣」自意守的部位去啟動「命門」,以發動生命之原。人因有氣才有生命,生命的原動力,以「氣」為根源,人體各部位組織和器官的運作,都是靠自己的自動動力三焦系統來推動,換句話說,人的生命和經脈的根源,就在於「命門」之中。「命門」古時稱之為「腎間動氣」,是生氣之原,是人之根本。啟動了「命門」,就是啟動了所有生命經脈的根本。在《難經》第六十六難曰:「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因此,將練得的「氣」導引到「命門」,正是治病防疾進而固原保身、延年益壽和心性昇華之竅門。

  「氣」的導引,其前提就是要有豐沛的「氣」和駕馭「氣」的能力。一般學習「氣」的導引,都是用自家修煉中的內氣來運轉,內氣越強越可以有效成功地完成導引。常見的基本導引有以下的方法:小周天法、大周天法及量身定製的導引法,不在此贅述。當練出強勁豐沛的「氣」而不去導引駕馭時,氣能會任意地在體內竄流造成傷害,或是蓄積強壓在身體的某一部位,造成無法解脫的不適感;就像飼養一頭兇猛有力而未經馴服的內在奇獸,不是去傷害人自己,就是造成自己要去消耗這能量的壓力。通常「練氣者」在這個階段會產生嚴重的困頓,無法再進一步提升,若勉力為之時,即會發生偏差、病變或走火入魔,不可不慎。至於何時會產生這種情境,只有不斷地修習鍛練,才會懂得什麼時候會出現什麼狀況,而且去感覺什麼狀況要使用什麼方式──駕馭之法,去馴服或化解所練得到的能量,以作為增進功力之用。我們通常也可利用「練氣者」所遭遇到的瓶頸,去估計出其練氣的層次和約略練氣時間的長短。

氣在先天人體中有千百種的表現形式,每一種都各不相同,依人的天賦、資質、能量而有所差異。而後天人體中氣的表現,則再加上各人後來的學習、智能、技術、際遇、領悟、契機、努力、病痛和消耗等等而使得差別更大,這是不爭的事實。在物理「質能互變」和「能量不滅」的定律下,唯有利用「練氣」才能使自己一再增進體內的氣能;也就是說,讓人從先天為「低氣能」的載體,變化成為「高氣能」的載體,其間必然要有「轉化」的過程。例如:一部1000CC的小轎車要轉化成一部6000CC的高級轎車,這不是只有氣缸容量的改變,而是整部車體、零件以及線路所有的變更和提升。人體也是一樣,當體內的氣能超過原先載體的負荷時,身體也要有所「轉化」,成為較高氣能的載體,這「轉化」的過程也隨著階段氣能的提升,不停地發生,而且是越來越困難、驚險重重;成功者神功得以成就,失敗者前功盡失,還可能走火入魔身心俱損。所以「轉化」的過程也是重要的駕馭「氣」與「氣功」的關鍵。

以上說明我們練氣到底練的是什麼氣,及以醫學原理解釋練氣為何能提升身體體質,改善健康,以及說明如何由馭氣提升自升的潛能。然而為何有些氣功大師,最終確無法擺脫病痛,死於不同疾病中,如台灣O功大師張O食道癌[lh1] 去世,享年77歲。自發功作者林O得了淋巴癌且已經是第四期(胸腹已有多處長腫瘤,連骨髓都有癌細胞),只能做化療。侯O傳授拍手功、寶瓶氣功等,包括抗癌方法。但自己除中風外,而且也得到癌症,從腦部到肺部都可以看到癌細胞擴散,死時才73歲。郭O是「O氣功」的創始人,最後死於腦溢血。大陸香功創始人田O因患肝癌病死在洛陽家中,享年69歲。中研院王O教授,著作「氣的樂章」、「水的漫舞」2017年底因為大腸癌過世,享年71歲。大陸自稱仙道傳人胡海牙弟子,著名書法名家、太極拳及養生專家梅O2019年因大腸癌逝世,享年59歲。氣功大師王O,因患ANCA相關性血管炎、自身免疫性周圍神經炎,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經搶救無效在醫院死亡。張O1980年代中國「氣功熱」期間聲名鵲起,最後死於心臟病突發。[1]

我們可從以下幾點說明:

  1. 就自發功而言,其可能原因是自發功並無讓氣在應有的氣道上運行,讓本身的氣在人體內亂竄,當無法駕馭出練出來的氣能而任流其在人體內亂竄,很容易導致身體病變。
  2. 有關大腸癌的部分,則與意守下丹田有關。一般「練氣功」最常用「意守丹田」這個口訣,即於「練氣」時,將意念集中在臍下三寸的下丹田,雖然起初時「氣」得其所,卻容易因為長期困守該處,經年累月後即影響到周圍的器官。由於「氣」本就有其先天應運行的途徑和脈絡,一定要循行全身,到體內各處去完成「氣功」。當練得的「氣」意守在特定的部位,令過強的能量集中貯蓄,久而久之,自然就損傷意守之處附近的器官,遂而產生病變。我們發現練氣功的高手們,在臨床上最常見的病變,就是下丹田附近的腸道,尤其是直腸的癌變。
  3. 有關食道癌的病變,可能與意守中丹田有關;而高血壓則可能與意守上丹田有關。
  4. 許多氣功並未說明練氣如何練氣,只強調導引(拍打亦是其中之一),氣功要能練成,必須先練至有足夠的氣能,再用正確功法進行導引始能有效,若功法僅是強調導引而不重視氣能是否足夠,事實上是有所欠缺的。另一方面,若只是講究累積氣能,但無導引配合,又加上功法要求意守,則意守的部位極易因能量的異常造成該部位的變異而生出各程病變。

從上述的例子中,不少民間所稱的氣功大師,其所創建的功法,並不能使其善終。因此,練氣必須要能得到明師指引,對其所練的功法要能從醫師的角度理角其邏輯而避免盲修瞎練,最後不但無法達到養生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若能得明師指引,練出強而有力的氣,自然可駕馭氣在人體的氣道內運行,命令其去作功,久而久之應自然能達到強身健體的基本目標,進而改變氣質及處世態度,讓自己的身心能更加和協,與天地更加契合。

若依正確的方法練氣,讓其在氣道上運行,會進入氣功態,身心會達到鬆、靜的狀態。當身心達到鬆、靜的狀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個人狀況各異,很難以言語加以表達,但還是有些共同處,例如內心感到平靜,而「静」最好的解釋就是如如不動的一顆心,清楚自己身處何時何地,了解所處的態樣,使內心獲得一個無爭無吵的心靈饗宴。有時到了忘坐的境界,會感受到人好像溶解在空氣中呈現一種空的感覺。這樣的境界,與其說是眾人認爲氣功態,倒不如說是心靈和身體融合的狀態。所以練氣所求的,無非是自己的身體、心理能夠真正處在一個同步的空間,在外無論有什麼的 俗事、壓力,在練氣當下或練氣後,都可以讓自己看開。總之,依正確的方法練氣能讓一個人從身體、心理,包括處事的態度,做一個全方位的調整,而其調整即是平衡。無論是陰陽、乾坤、五形……,都是力求一個平衡,而練氣所追求的也是讓身體、心理 達到平衡,身體五臟六腑也取得平衡,一旦身體取得平衡自然對於外在及內心能夠悠遊自在」。

最後提醒,練氣有其一定的程序,須循序漸近,且必須要清楚練氣過程中的功法(無論是練氣或駕馭氣)對人體的影響,且有明師(指能清楚氣的運行的師父而非有名的師父)指導才能免於練氣所產生的偏差,才能達成強身健體、身心平衡、達成身心悠遊自在。

 


 [lh1]中丹田

 

謝麗貞醫師的氣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免疫系統》

黃粵丞

上一章介紹了四大類病原體及其傳染途徑——包括透過空氣飛沫傳播的病毒、經由水食傳播的細菌、侵犯皮膚黏膜的真菌,以及由蚊蟲叮咬傳播的寄生蟲等。在如此佈滿病原的世界中,人類之所以能生存並維持健康,靠的就是體內強大的防禦網絡——免疫系統。免疫系統好比身體的保全與軍隊,時刻保護我們免受致病菌的侵襲。然而,病原體也在不斷演化,企圖突破免疫防線。因此,瞭解免疫系統如何運作,有助於我們認識身體對抗疾病的機制。本章將深入淺出地介紹免疫系統的架構與功能,帶領讀者了解這支隱形衛隊如何在體內執行任務。

一、免疫系統的基本架構

免疫系統由遍佈全身的細胞、組織和器官所構成,協同防禦外來入侵者。其運作可分為先天性免疫(又稱非專一性免疫)和適應性免疫(又稱後天或專一性免疫)兩大部分。先天性免疫與適應性免疫的差異可概括如下:

  • 先天性免疫:先天性免疫是身體的第一道防線,對所有入侵的病原體做出快速且大致相同的反應,因此稱為「非專一性」防禦。當病原體首次進入體內時,先天免疫系統能在數小時內迅速啟動攻勢,例如小傷口入侵的細菌常在幾小時內被先天免疫偵測並消滅。不過,先天性免疫無法辨識特定病原,也不具備免疫記憶,因此某些狡猾的病原體仍可能突破這道防線。
  • 適應性免疫:適應性免疫是身體的第二道防線,面對特定病原啟動「量身訂做」的攻擊。當先天免疫未能完全清除病原時,適應性免疫會被啟動。由於需要時間辨識目標並增殖專門的防禦細胞,適應性免疫的首次反應較為遲緩(通常需數天)。然而一旦展開行動,它的攻擊精準且高效,並且在戰鬥結束後留下免疫記憶。這意味著下次相同病原再度入侵時,適應性免疫能快速動員先前留下的記憶細胞,幾乎立即殲滅敵人,使我們對某些疾病「終身免疫」。

除了劃分先天與適應性兩大系統外,免疫系統還由多種免疫細胞免疫器官所組成。免疫細胞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如巨噬細胞樹突細胞嗜中性球等「先天性免疫細胞」,它們不需特殊訓練即可執行巡邏與吞噬的職責,是對抗常見微生物的第一線戰士;另一類是淋巴細胞,包括T細胞B細胞(屬於適應性免疫)以及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屬於先天免疫的一部分)。其中,T細胞與B細胞是適應性免疫的主力軍,必須經過「培訓」才能發揮作用,而NK細胞則比較特別,雖然也是淋巴球,但缺乏專一性的抗原受體,可以視為先天免疫的突擊隊NK細胞體型較大,內含顆粒,能夠辨識並殺死某些被病毒感染的細胞或腫瘤細胞,在抑制體內病毒和腫瘤的早期擴散上扮演重要角色

免疫細胞在全身各處執勤,但主要在特定的免疫組織和器官中生成或停留。骨髓胸腺是免疫系統的兩大初級淋巴器官,負責生產和培育免疫細胞。骨髓位於我們長骨的腔內,含有造血幹細胞,是所有血液細胞的誕生地;B淋巴球(B細胞)會在此成熟。而T淋巴球(T細胞)雖然也起源於骨髓,但隨後會遷移至位於胸腔的胸腺,在那裡接受嚴格的「訓練」和篩選後才成熟離巢T細胞之名即源於胸腺 Thymus)。當B細胞與T細胞完成成熟,它們會進入血液循環,並分散到全身的次級淋巴器官等待值勤次級淋巴器官包括脾臟淋巴結以及遍佈呼吸道、腸道等處的黏膜淋巴組織(如扁桃體、派氏斑等)。脾臟過濾血液中的抗原,淋巴結則分佈於淋巴管匯集的要道,過濾來自組織間隙的淋巴液並截獲其中的入侵者。在這些次級淋巴器官內,通常聚集著大量免疫細胞:如淋巴結中B細胞集中於濾泡區,T細胞則分佈在旁邊的副皮質區。當病原體入侵身體任何部位時,最終它們的抗原會隨體液循環被送達鄰近的淋巴器官,在那裡與等待的淋巴細胞相遇。可以說,免疫器官就是免疫細胞的「訓練學校」和「作戰基地」:初級淋巴器官培養新兵,次級淋巴器官則是偵測敵情並發動免疫應答的指揮中心。整個免疫系統如同一個分工精密的防禦網絡,透過體液(血液和淋巴液)將各哨站串聯,使免疫細胞能夠在全身巡邏、通風報信並發揮效力。

二、先天性免疫系統

先天性免疫是人體與生俱來的防禦機制,就像城牆與護城河般構築起我們對抗外敵的第一層屏障。它包含了多重防線:從物理屏障到細胞作戰,協同阻擋和清除來犯之敵。先天免疫的特點是「快而廣」——反應迅速且作用範圍廣泛,不針對特定病原,但能對大多數入侵的異物做出立即反應。

物理與化學屏障是先天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線。我們的皮膚和黏膜覆蓋身體的內外表面,如同緊閉的城門,將絕大多數病原體擋在體外。皮膚的表層角質和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構成一道乾燥且帶弱酸性的環境,不利於微生物生存。黏膜表面的黏液則猶如捕蠅紙,能黏住進犯的微生物並將其排出體外。此外,身體還有各種生化屏障:例如胃液中的強酸可殺死吞入的病菌,唾液、淚液和汗水中含有溶菌酶等抗菌物質,可以溶解細菌的細胞壁。呼吸道內壁排列著纖毛,它們有節律地擺動,將吸入的灰塵和病菌隨黏液向外排出;尿液的排出則有助於沖刷泌尿道,防止細菌滋生。這些物理和化學屏障就像默默守護的衛兵,不需耗費能量思考,便時時刻刻在前線為我們把關。

即使有最堅固的城牆,有時敵人仍可能突破外圍屏障潛入體內。當病原體成功闖入時,先天免疫系統會啟動炎症反應吞噬作用等機制予以應對。試想我們不小心被鐵釘劃傷皮膚,細菌隨傷口侵入,此時附近的組織細胞和免疫細胞立刻拉響警報,釋放出發炎的訊號分子。這些分子使得局部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導致更多的血液和免疫細胞湧入受傷部位。我們會看到傷口周圍皮膚變紅、發熱、腫脹,甚至感到疼痛——這些都是炎症(發炎)的典型跡象。發炎反應雖讓人不適,卻是在通知身體「有入侵者!」:血管擴張帶來大量白血球增援,同時組織液滲出形成腫脹,有助於稀釋毒素並限制病原體擴散。若感染嚴重,身體還可能產生發燒,透過提高體溫來抑制病原體的生長。可以說,炎症反應是免疫系統調動軍隊、圍堵敵人的緊急動員令。

在炎症現場,先天免疫的作戰部隊開始發揮作用。其中首當其衝的是吞噬細胞,包括嗜中性球巨噬細胞等。嗜中性球是血液中數量最豐富的白血球,平時在血管中巡邏,一旦接獲感染信號就迅速趕往現場;巨噬細胞則常駐於各組織中,好比守在城門口的衛兵。它們的共通點是能吞噬病原體——就像將敵軍整個吃掉再消化。當細菌或病毒闖入體內,吞噬細胞透過表面的受體辨識出病原體常見的分子特徵(例如細菌細胞壁成分),隨即將病原體包入自身細胞內,藉由溶酶體中的酶將其分解殆盡。這種「吞噬作用」是先天免疫清除入侵者的有力武器。想像一下,吞噬細胞好比巡邏的警衛,一旦發現可疑人物闖入禁區,立刻上前將其制服並帶走處理。被吞噬消化後的病原體殘骸,最終會被吞噬細胞吐出或展示在其細胞表面,作為後續適應性免疫系統辨識敵人的線索。在傷口化膿時,我們看到的黃色膿液,其實就是戰鬥後陣亡的白血球(主要是嗜中性球)、壞死的組織細胞和病菌殘骸的混合物——免疫系統奮戰過的痕跡。

先天免疫的武器庫中還有一些特殊部隊。例如,前述的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會在病毒感染早期發揮作用。一般的細胞在健康狀態下會在其表面呈現「自己人」的標記(MHC分子),NK細胞巡邏時透過偵測這些標記來分辨目標:若某個細胞被病毒入侵或癌變,常常導致其MHC呈現異常或數量減少,NK細胞便以此判斷該細胞不正常,直接釋放毒殺物質將其消滅。有趣的是,NK細胞本身沒有專一性的抗原受體,好比特種兵不需要辨識敵人長相,只要發現「沒有我軍徽章」的細胞就予以擊斃,從而在不需預先辨認特定病原的情況下消滅隱藏的威脅

除了細胞,先天免疫系統中還有一組蛋白質武器——這就是補體系統。補體由一連串存在於血液中的酵素蛋白組成,平時處於不活化狀態,一旦偵測到入侵的微生物或受到免疫複合物(如抗原抗體複合物)的觸發,便會依序活化,引發補體級聯反應。簡單來說,補體活化就像多米諾骨牌,一個酵素被啟動後會再激活下一個酵素,一連串放大下去,最終產生多種效應補體系統的作用包括:標記病原體使其更容易被吞噬細胞識別(稱為調理作用),吸引其他免疫細胞趕赴感染部位(發出化學趨化信號),以及直接破壞細菌細胞壁或病毒外殼。補體最後階段形成的膜攻擊複合體MAC)會在病原體的細胞膜上鑿出孔洞,導致細菌內容物流失而死亡。可以把補體想像成在城牆上巡迴的守城砲火,一旦發現敵人集結,便啟動連鎖炮擊:先標記敵軍位置(染上顯眼的顏色標誌),再號召己方援軍增援圍剿,最後甚至發射穿甲彈在敵方戰艦上炸出缺口,直接擊沉敵人。透過補體系統的放大效果,一小股入侵的病菌可以迅速引發強大的連鎖反應,在早期就受到壓制消滅。

綜上,先天性免疫系統為我們提供了「快又狠」的保護:它從皮膚黏膜等築起屏障,到炎症反應調集援軍,再到吞噬細胞、NK細胞和補體協同殺敵,努力將病原體消滅在萌芽階段。先天免疫不需要先前遇過某病原就能行動,因而在我們一生下來乃至面對新奇病毒時,都能作為第一時間的保護傘。不過,正因其無差別攻擊的性質,先天免疫有時無法針對狡猾的病原體給出致命一擊。當入侵者特性特殊、數量龐大或具備躲避先天免疫的方法時,就需要免疫系統的第二道防線——適應性免疫——來接管戰局。

三、適應性免疫系統

當一般士兵無法完全殲滅敵軍時,就輪到精銳部隊上場了。適應性免疫系統好比身體的特種部隊,能針對特定病原體展開精準打擊。不同於先天免疫的速戰速決,適應性免疫在初次作戰時需要較長的準備時間——它首先必須識別病原體的獨特特徵(稱為抗原),並針對該目標招募、擴增專門的淋巴細胞來作戰。這過程通常需數天,因此我們在感染初期往往會經歷一段潛伏期或症狀較輕的階段。但一旦適應性免疫大軍整裝待發,整體戰鬥力將大大超過先天免疫,實現對病原的定點清除。此外,適應性免疫在戰後會留下「記憶」,使得下次同一敵人來襲時,能幾乎立刻將其消滅於無形。我們之所以某些傳染病只會得過一次(例如麻疹、水痘),靠的就是適應性免疫的免疫記憶

適應性免疫系統的核心成員是淋巴細胞,主要分為兩大類:T細胞B細胞。這兩類細胞都是在骨髓中誕生,但如前所述,T細胞須在胸腔的胸腺中成熟,B細胞則在骨髓中成熟;它們名稱中的TB便分別代表胸腺(Thymus)與骨髓(Bone marrow。成熟後的T細胞和B細胞會巡迴於血液和淋巴組織之中,時刻準備接受任務。與先天免疫細胞不同,每個適應性免疫淋巴細胞表面都帶有高度專一的受體——就像每位特種兵手中都有把特製的鎖鑰,只能鑰對特定的鎖(抗原)。人體內的T細胞和B細胞種類極其多樣,每個個體體內共有上億種不同受體的淋巴細胞,儲備著對抗各種可能入侵者的潛能。這也意味著,在遇到某新型病原時,我們體內事先就極有可能存在對應其抗原的淋巴細胞,只是數量極少而尚未啟動。當感染發生時,識別該病原抗原的那些淋巴細胞會被激活並克隆增殖,短時間內產生大量「訂製」的免疫細胞,專門對付該特定敵人。這種有針對性的防禦好比根據敵人特徵打造的武器,只打該敵人,量身訂做,精確制導

T細胞的作戰小組

T淋巴細胞(T細胞)在適應性免疫中扮演多種角色,可進一步分為數個功能不同的亞群。主要的T細胞類型有:輔助性T細胞、殺手(細胞毒性)T細胞和調節性T細胞(另有一類稱記憶T細胞是由部分輔助T分化而來)。輔助性T細胞(又稱T輔助細胞TH細胞)好比戰場上的指揮官,它們本身不直接殺敵,而是透過分泌細胞激素cytokines,一種細胞傳訊蛋白)來激活和調控其他免疫細胞。當免疫系統偵察到病原抗原時,T輔助細胞會被啟動,迅速釋放大量細胞激素,召喚巨噬細胞加強吞噬、促進B細胞產生抗體,並使殺手T細胞進入戰鬥狀態。可以說沒有T輔助細胞的號令,適應性免疫的大軍難以充分發揮戰力。殺手T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TC細胞)則如同特種部隊的突擊手,專門負責清除被感染的細胞或癌變細胞。每個殺手T細胞透過其T細胞受體(TCR)識別目標細胞表面呈現的特定抗原片段(由後述的MHC分子呈遞),一旦識別吻合,殺手T細胞便對該細胞釋放致命分子(如穿孔素和顆粒酶),造成目標細胞裂解或啟動凋亡,自殺式地消滅被病毒藏匿的細胞或不正常的腫瘤細胞。至於調節性T細胞Treg細胞),可以看作是「軍紀督察」,它們的功能是在戰鬥過程中適時踩下煞車,透過抑制其他免疫細胞來避免過度的免疫反應,維持免疫系統的和平與秩序,也防止攻擊波及無辜的自己人(正常細胞)。T細胞小組中的最後一員是記憶T細胞,它們由部分T輔助細胞和殺手T細胞在免疫反應結束後轉化而來,數量不多但壽命很長,潛伏於體內記住特定的病原抗原。當相同病原下次再度入侵時,記憶T細胞能迅速喚醒大批子弟兵投入戰鬥,使免疫反應在短時間內展開——這也是我們常說「二次免疫反應」比初次更快更強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T細胞需要透過體內專門的「識別碼」來看到抗原,這就是所謂的MHC分子(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分子)。MHC分子猶如細胞表面的展示板,能夠呈遞抗原T細胞查看。人體細胞分為兩種主要類型的MHC展示路徑:幾乎所有有核細胞都在膜上呈現MHC I類分子,其上展示的是該細胞內部蛋白質片段(比如細胞自己合成的蛋白或病毒在細胞內產生的蛋白碎片);而MHC II類分子只存在於專業的抗原呈現細胞(如樹突細胞、巨噬細胞、B細胞等)表面,用來呈現這些細胞吞噬處理後所得的外來抗原片段。殺手T細胞透過TCR偵測MHC I上的抗原,如果辨識到外來或異常的抗原(如病毒蛋白片段或腫瘤變異蛋白),就會殺死該細胞;輔助性T細胞則負責偵測樹突細胞等呈現在MHC II上的病原體片段,一旦確認敵情便被活化,開始分泌激素指揮免疫應答。透過MHC這個機制,T細胞能「掃描」每個細胞內藏著的訊息,如同安檢員查看出入人員的證件,一旦發現不符的可疑證件(異常抗原),就立刻引發警報或動手逮捕涉事者。

B細胞與抗體

B淋巴細胞(B細胞)是適應性免疫的另一員主力,其獨門絕技是製造抗體(又稱免疫球蛋白,Ig)。B細胞成熟於骨髓(因此以B為名),成熟的B細胞表面佈滿B細胞受體BCR),其實質就是鑲在細胞膜上的抗體分子。每個B細胞只會製造一種特定形狀的抗體/BCR,能結合一種特定的抗原。體內有無數不同的B細胞,各自攜帶專門對應不同抗原的受體,等待與其匹配的病原出現。一旦某B細胞的受體與入侵病原的抗原成功結合,這個B細胞就被選中並活化。但大多數情況下,B細胞的完全活化還仰賴T輔助細胞的幫助T輔助細胞會與呈遞相同抗原的B細胞相互結合,釋放激活訊號指令B細胞大量增殖並分化。增殖後的B細胞子代主要有兩種去向:一部分轉變為漿細胞,這是製造抗體的「工廠」,能在短時間內瘋狂產生大量抗體並釋放到血液和體液中;另一部分則變成記憶B細胞,長期存活以備下次遇到相同抗原時迅速應戰。由漿細胞分泌的抗體會循著體液流動到全身各處,尋找並鎖定相應的抗原目標。抗體分子的外形呈「Y」字形,頂端的兩個叉狀結構能高度特異地黏附在病原體表面的抗原上,就像在敵軍身上貼上了「攻擊目標」的標記。接下來,抗體透過多種方式協助清除敵人:它們中和病毒或毒素,阻止其與細胞結合侵犯;調理細菌使其更容易被吞噬細胞識別吞噬;激活補體系統強化殺傷效果等等。抗體本身就像一種智能導引飛彈,能自行尋找並黏住敵人,但需要配合其他免疫手段才能徹底殲滅目標。不過,有了抗體的參與,適應性免疫的效率大大提升,而且由於抗體可以長時間留存在體液中,當急性感染過去後,體內循環的抗體仍可提供一段時間的保護,防止同種病原再次捲土重來。

四、免疫記憶與疫苗原理

適應性免疫的一項關鍵特徵便是免疫記憶。當T細胞和B細胞經歷了一次病原對抗後,體內會留下專門針對該病原的記憶T細胞與記憶B細胞。這些記憶細胞往往能存活數年乃至數十年,處於靜息狀態但隨時戒備。一旦相同的病原第二次侵入,記憶細胞能快速啟動並大量增殖,較初次感染時更快動員起強大的免疫反應,使病原在短時間內被清除。在理想狀況下,我們甚至不會察覺再次感染已發生,因為免疫系統比症狀出現更早就殲滅了敵人。這就是為什麼例如麻疹、風疹、水痘等疾病多半只會罹患一次,康復後身體對該疾病即可終身免疫

科學家們正是利用免疫記憶的特性,發明了疫苗來預防傳染病。疫苗的原理是讓人體的免疫系統預先「演習」一次,而不讓人真的生病。疫苗通常包含了經過減毒或滅活的病原體,或者是病原體的一部分(例如某種蛋白質或糖類抗原),有時也可以是病原產生的無害化毒素。當我們接種疫苗時,這些抗原成分會刺激免疫系統產生反應:先天免疫負責引發炎症等初始應答,吸引樹突細胞等前來攝取抗原,後者再啟動適應性免疫的T細胞和B細胞。雖然疫苗本身不具備致病性,因此我們不會真的患病,但免疫系統卻被騙得以為遇到了真正的入侵者,於是經歷了一次完整的作戰流程。結果是針對該病原的記憶T細胞和記憶B細胞在體內誕生,同時還可能產生一段時間可偵測到的抗體。我們因此獲得免疫力,當日後真的遭遇該病原時,免疫系統能立即識破並動員記憶細胞迎戰,使我們要麼完全不發病,要麼僅出現輕微症狀就迅速痊癒。這種透過「預演」來保護未來的策略,已成功應用於多種疾病。例如接種牛痘疫苗可以預防天花、麻疹疫苗讓麻疹病例大幅下降。總而言之,適應性免疫系統是人體高度專業化的防禦力量,而利用其記憶能力所開發的疫苗,是人類與傳染病鬥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透過疫苗,我們能在不「玩真的」的情況下教會免疫系統如何防禦某種病原,如同演習熟練兵法,真敵來犯時就能化險為夷。

五、免疫系統的調節與平衡

免疫系統在保護我們的同時,也必須謹慎地維持自身的調節與平衡。一方面,它需要避免對人體自身組織發動攻擊(這被稱為免疫耐受),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反應過度傷及無辜或造成慢性發炎。此外,免疫系統並不是孤軍奮戰,它和我們體內的其他系統——腸道菌群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的生活方式,包括壓力營養睡眠等因素,也會左右免疫功能的強弱。

免疫耐受:分辨自己人和敵人

一支好的軍隊不僅要勇猛對敵,還得識別盟友,不能誤傷自己人。對免疫系統而言,「自己人」指的是我們自身的正常細胞和蛋白,「敵人」則是外來病原或異常變異的細胞。免疫系統透過一套嚴格的教育機制來達成這種自我耐受(免疫耐受)。以T細胞為例,它們在胸腺受訓時,要經歷層層考核:胸腺中的特殊細胞會呈現各種人體自身蛋白質片段給未成熟的T細胞「測試」。如果某個T細胞的受體對自我蛋白片段有強烈結合反應,說明它可能將來會攻擊自己人的細胞,這樣的T細胞就會在胸腺內被淘汰(稱為負向選擇)。僅有那些對自身成分強烈反應的T細胞才能順利畢業離開胸腔。同時,胸腺還會產生一部分調節性T細胞Treg),它們專司抑制其他免疫細胞對自體成分的反應,相當於特別派出的「和平維和部隊」來杜絕內亂。透過胸腺的篩選和調節性T細胞的控制,大部分自體反應的淋巴細胞都被清除了。但即便如此,免疫系統在外周還是保持著警戒與耐受的平衡:一旦有免疫細胞對自體產生攻擊傾向,調節性T細胞會介入壓制,或誘導該細胞進入功能沉眠(稱為無反應狀態)。這套複雜的機制確保了我們的免疫系統對外凶狠、對內溫順,大體上不會傷害自身組織。如果免疫耐受機制失效,免疫系統便可能錯把自體當敵人,導致後文要提到的自身免疫疾病。

腸道菌群與免疫系統

令人驚奇的是,體內有許多「外來者」不僅不會引發免疫攻擊,反而是免疫系統的好幫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我們腸道內的共生菌群。人體腸道棲息著數以兆計的細菌,種類繁多,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微型生態系統——腸道微生物群。我們與腸道菌之間是共生關係:我們提供食物和棲身之所,益生菌們則幫助分解食物、合成維生素,還能牽制有害菌的過度生長。更有趣的是,研究發現腸道菌群也是免疫系統的重要教師。嬰兒出生後,隨著最初的細菌定植和哺乳等過程,腸道菌群開始發展,這些微生物會與嬰兒未成熟的免疫系統相互作用,幫助免疫細胞區分「朋友」和「敵人」。可以把腸道菌群想像成身體內部的一座生態花園:裡面各色植物(細菌)彼此競爭又相生相剋,當有壞草(致病菌)企圖滋長時,好草(益生菌)會佔據空間並消耗養分來抑制它們的擴張。同時,益生菌還會釋放某些代謝物,這些物質就像交流訊號,訓練腸道中的免疫細胞,使它們對腸道內無害的食物殘渣和共生菌保持耐受,而對真正的病原菌則保持警惕。研究顯示,人類體內多達七八成的免疫細胞都集中在腸道相關的淋巴組織中(如小腸的派氏斑),可見腸道其實是身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在這個腸道戰場上,益生菌就像友軍,協助免疫系統維持腸道穩定,防止有害菌叢生。同時,免疫系統也監視著菌群的平衡,一旦某些無害菌跑錯地方(如進入血流或組織)或菌群失調導致感染,免疫細胞便會果斷出擊。近年的研究還發現,腸道菌群的組成與一些免疫相關疾病(如過敏、自身免疫病)以及對癌症免疫治療的反應都有關聯。未來透過調節腸道菌群(例如益生菌治療或糞便菌移植),或許可以達到「以菌治病」,幫助矯正免疫系統的偏差。

免疫與神經內分泌

古人說「病由心生」,現代醫學也證實了心理狀態與免疫力的密切關聯。我們體內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通過各種路徑影響著免疫細胞的行為,這一領域被稱為「身心免疫學」。當我們感到壓力、焦慮或經歷情緒波動時,大腦會透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釋放壓力激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皮質醇。皮質醇有強力的免疫抑制效果,在急性壓力時期,它能暫時減少發炎反應,避免免疫系統過度啟動影響我們逃生(這是演化上的適應,有利於短期內專注應對危機)。然而,如果壓力長期存在、皮質醇長期升高,免疫系統一直被按在「低檔」運轉,就會導致防禦力下降。研究表明,短期適度的壓力其實可能提升某些免疫活性(讓身體進入備戰狀態),但長期慢性壓力則會削弱免疫反應,使人更容易感染疾病。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也印證了這點:長期處於工作或學業重壓下的人,常常更容易感冒或舊病復發;情緒低落和慢性憂鬱的人,其免疫指標例如NK細胞活性、T細胞功能也往往較差。相反,保持樂觀開朗、適度舒緩壓力,有助於維持較高的免疫警覺性。除了皮質醇,腎上腺素等興奮類荷爾蒙在劇烈壓力時分泌,也會暫時改變免疫細胞在體內的再分布——有研究發現,短時間劇烈壓力可使某些免疫細胞動員進入血液(彷彿準備應對外傷感染),但如果壓力持續,隨之而來的是免疫力的低落。

我們的大腦與免疫系統還透過迷走神經等通路直接對話。例如當免疫細胞偵測到感染並釋放細胞激素,一些激素信號能影響到大腦,引起發燒疲勞嗜睡等所謂「生病行為」,迫使我們休息、節省能量來對抗疾病。反過來,大腦也能透過神經通路調節免疫反應的強度。因此,免疫不再被視為一個孤立系統,而是身心整體的一部分。保持心理健康(如減壓、冥想等)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有助於免疫系統維持良好狀態。如今醫學提倡「身心同護」,正是基於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密切交互的科學基礎。

營養、睡眠與生活方式

如果把免疫系統比作軍隊,那營養就是軍隊的給養,睡眠則是軍隊的整備休整時間。良好的營養狀況與充足睡眠對免疫功能至關重要。營養不良或缺乏某些營養素時,免疫細胞的生成和功能會明顯受損。例如缺乏蛋白質會導致白血球生成不足,缺鋅會影響T細胞成熟,缺乏維生素ACE等抗氧化維生素會削弱黏膜屏障和吞噬細胞功能。嚴重營養不良的人往往胸腺萎縮、淋巴器官退化,對抗感染的能力大大下降。事實上,在全球範圍內,嚴重營養不良是免疫缺陷的重要成因之一。相反地,均衡的飲食可提供免疫系統所需的原料和能量。比如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蔬菜有助於維持皮膚黏膜和白血球的功能;含鋅的堅果、海鮮支持淋巴細胞的發育;優質蛋白質則是製造抗體和各種免疫分子的基石。近年來關於益生菌膳食纖維的研究也顯示,它們能調節腸道菌群,進而對免疫反應產生積極影響。因此,想提升免疫力,首先要保證不挑食偏食,攝取多樣且充足的營養。

睡眠的重要性同樣不容忽視。當我們進入深度睡眠時,身體進行著多項維修工作,其中就包括免疫細胞的調整和記憶的鞏固。睡眠不足時,白血球特別是NK細胞和T細胞的數量及活性都會下降,同時促炎性細胞激素水平升高,免疫系統處於一種失調狀態。有趣的實驗顯示,長期每晚睡眠少於6小時的人更容易生病:一項研究讓受試者接觸感冒病毒,結果發現每晚睡不到7小時的人感染後出現感冒症狀的概率是睡足8小時以上者的將近3!另外,在接種疫苗時,睡眠不足也會減弱疫苗效果:研究發現,若在施打疫苗前後數天只睡4小時,受試者之後產生的抗體水平明顯低於充分休息者。因此,醫生常建議人在感冒時「多休息」,因為睡眠有助於免疫系統更有效地工作。而在日常,保持規律充足的睡眠是一種簡單卻強大的增強免疫方法。

除了飲食和睡眠,適度運動保持健康體重避免過量飲酒吸菸等生活習慣也與免疫功能息息相關。肥胖者體內常存在慢性低度發炎狀態,過多的脂肪組織會分泌發炎因子,導致免疫反應失衡;酗酒和空污可損傷呼吸道上皮和白血球功能​​。因此,全方位的健康生活方式才能讓免疫系統保持最佳狀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把減壓均衡營養充足睡眠適當運動視作給免疫系統的「四大禮物」——它們幫助這支隱形軍隊時刻保持戰備,而不至於積勞成疾或虛弱不堪。

六、免疫系統相關疾病

當免疫系統運作失調時,可能出現各種健康問題。免疫相關的疾病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缺陷)

當免疫系統的某部分能力不足,身體對感染的防禦就會明顯減弱。免疫缺陷可分為原發性後天性兩種原發性免疫缺陷是先天遺傳造成的免疫系統缺陷,例如「重症複合免疫缺陷症」(SCID)患者因基因缺陷導致T細胞、B細胞功能近乎全無,只能生活在無菌環境中(典型的「泡泡男孩」案例)。後天性免疫缺陷則是在人生某階段因疾病或環境因素造成免疫損傷,最著名的是感染愛滋病毒(HIV)導致的「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HIV會破壞T輔助細胞,使患者逐漸喪失免疫能力,最終對各種感染和腫瘤束手無策。此外,營養不良、惡性腫瘤(如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免疫抑制藥物(如器官移植病人服用的藥物或化療藥物)等也可引起後天性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缺陷患者常表現為反覆嚴重感染難以癒合,平常對一般人無害的弱病毒、黴菌在他們體內都可能造成致命威脅。治療上,原發性免疫缺陷有時可透過骨髓移植或基因治療根治;後天性免疫缺陷則需治療病因並加強預防感染,例如AIDS患者需長期抗病毒治療並警惕各種機會性感染。

過敏反應

過敏本質上是免疫系統的「誤報與過度反應」。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對環境中的花粉、塵蟎、食物等應該保持耐受,不會引發劇烈反應。然而在過敏體質的人身上,免疫系統錯將某些無害物質(稱為過敏原)當成敵人來攻擊。以花粉過敏為例,患者的B細胞會產生專門針對花粉抗原的IgE抗體;這些IgE附著在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球(屬於免疫細胞的一種)表面。當患者再次吸入花粉時,花粉抗原與IgE結合,誘使肥大細胞瞬間釋放大量組織胺等發炎介質。結果鼻黏膜血管擴張、分泌液增加,出現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癢等過敏性鼻炎症狀;若發生在支氣管則引起氣道痙攣誘發氣喘,在皮膚則造成風疹塊、濕疹等。嚴重時,全身性的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會導致血壓驟降、氣道腫脹,危及生命。過敏其實是免疫系統針對環境抗原的一種超敏反應,現代社會過敏患者比例增高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瞭,但「衛生假說」認為可能因幼年時缺少病原刺激,免疫系統調節失衡,導致日後容易對本不應關注的抗原大驚小怪。治療過敏的方法包括避免接觸過敏原、使用抗組織胺等藥物減輕症狀,以及透過脫敏療法讓免疫系統逐漸建立對過敏原的耐受。

自身免疫疾病

人體的免疫系統平時能夠分辨「自己人」與「外來者」,對自身組織保持免疫耐受(即不攻擊自己)。然而,當這套耐受機制失調時,免疫系統可能會誤將正常的自體細胞當成外敵發起攻擊。這種現象稱為自體免疫反應,是造成一系列自體免疫疾病的根本原因。

造成免疫耐受失衡的因素包含:

  • 基因遺傳:某些特定的基因(如HLA基因類型)會增加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
  • 環境誘因:病毒或細菌感染、紫外線暴露、化學物質或藥物等,可能引發免疫系統的錯誤反應。
  • 荷爾蒙影響:自體免疫疾病在女性中比例較高,可能與雌激素調節免疫的方式有關。
  • 免疫調節失衡:例如調節型T細胞(Treg)功能減弱,無法有效抑制自體反應的T/B細胞。

這些內外因素交織影響,最終導致免疫系統「錯亂開火」,攻擊原本應該保護的自體細胞與組織,引發不同類型的自體免疫疾病。不同疾病攻擊的目標不同:例如紅斑性狼瘡中,患者體內產生大量針對自身DNA、核蛋白等的抗體,攻擊包括皮膚、關節、腎臟、血液與神經系統等器官。這些免疫複合物沉積在皮膚、關節、腎臟等處引起廣泛發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則是免疫系統主要攻擊關節滑膜,引起慢性發炎,導致關節腫脹、僵硬與疼痛,早晨時尤其明顯。若未控制,長期會導致關節變形與功能喪失多發性硬化症中免疫細胞錯誤攻擊中樞神經系統的髓鞘(神經細胞的絕緣層),導致神經訊號傳導受阻。患者可能出現視力模糊、肢體無力、麻木、平衡困難等神經症狀。還有第一型糖尿病是免疫系統摧毀了胰臟中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使其無法分泌胰島素,導致血糖無法被調節失控。

自身免疫疾病的成因十分複雜,一般認為與遺傳易感性和環境誘因(如感染、壓力等)共同作用有關。女性患者居多,可能與荷爾蒙相關。治療上,目前多採用免疫抑制劑類固醇等藥物減緩免疫攻擊,同時針對受累器官進行支持治療。隨著對免疫調節機制瞭解加深,未來有望出現更精準的治療方法來「重訓」免疫系統識別自我的能力,根治自身免疫疾病。

自體免疫疾病治療方式

目前尚無法「根治」大多數自體免疫疾病,但透過以下方式可有效控制:

抗發炎與免疫抑制劑

  • 類固醇(強的松):可快速壓制發炎反應,但長期使用需小心副作用。
  • 免疫調節劑: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適用於中重度患者,作用漸進。
  •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緩解關節痛、肌肉酸痛等症狀。

生物製劑(新型免疫療法)

  • TNF-α、抗IL-6單株抗體:針對發炎途徑中的關鍵因子,療效顯著。
  • B細胞藥物(如利妥昔單抗):抑制自體抗體的產生。

支持性治療與生活管理

  • 規律運動與復健、飲食營養、充足睡眠與壓力管理。
  • 避免日曬、感染等誘發因子。
  • 心理支持與社會資源也非常重要。

新興療法與個人化醫療

  • 正在研究如免疫記憶重建Treg細胞療法自體幹細胞移植基因編輯等更深入層次的免疫調控方式。
  • 未來有望依據個人基因特徵設計「量身定做」的療法。

癌症免疫監視

免疫系統的任務不僅是對抗外來病原,還包括監視體內細胞的健康狀況,及早發現並清除潛在的癌細胞。正常情況下,如果某細胞發生癌變(例如基因突變導致異常蛋白產生),免疫系統常能透過其表面展示的異常抗原將其識別為「非己」,由殺手T細胞或NK細胞將其消滅,這稱為免疫監視。我們每個人體內每天可能都產生一些突變細胞,但多數都在免疫監視下被剷除。然而,有些腫瘤細胞「聰明」地發展出對策來逃避免疫打擊。腫瘤細胞的免疫逃脫機制多種多樣,例如:降低自身MHC I類分子的表達以躲過T細胞偵查,或乾脆分泌一些讓周圍環境充滿抑制信號的分子,使免疫細胞進入休眠狀態。此外,腫瘤往往演化出與免疫系統「和平共處」的方法,這個過程被稱為免疫剪輯(immunoediting

——免疫系統先是清除了大部分易被識別的癌細胞,但倖存下來的那些不易被辨識的變種細胞開始增殖壯大,最終形成對免疫系統隱形的腫瘤克隆。這就解釋了為何早期癌變常被免疫系統壓制,而臨床上能檢出的腫瘤往往已經是免疫系統無法輕易控制的「漏網之魚」。

為了對付癌症的免疫逃逸,現代醫學發展出各種癌症免疫治療手段,旨在重新啟動免疫系統對腫瘤的攻勢。其中一項重大突破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問世。正常情況下,免疫細胞表面存在一些「剎車分子」稱為免疫檢查點(如PD-1CTLA-4),可避免免疫反應過強傷害正常組織。許多腫瘤細胞利用這一點,在表面表達與T細胞檢查點結合的配體(如PD-L1),誘使攻擊它們的T細胞受到抑制。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一類單株抗體藥物,專門阻斷這些抑制信號,例如抗PD-1或抗PD-L1抗體能解除T細胞的束縛,讓它們重新有能力殺傷腫瘤。這類療法在黑色素瘤、肺癌、腎癌等多種腫瘤中取得了前所未見的療效:不少晚期患者的腫瘤縮小甚至消失,長期存活率大幅提高。有研究長期隨訪發現,使用雙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約有一半存活超過10年無疾病復發而在2010年前,這種癌症一旦轉移幾乎無人生還,平均生存僅半年。這劇烈的改變凸顯了免疫療法的潛力。

另一類令人矚目的技術是CAR-T細胞療法(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它屬於免疫細胞治療的一種。簡單來說,就是從患者體內提取T淋巴細胞,在實驗室中經基因工程改造,使其表面裝上一個人工設計的受體(CAR),可以專門識別癌細胞表面的某種抗原。改造後的T細胞被大量增殖,再回輸到患者體內,這些「特製戰士」便會尋找並攻擊帶有目標抗原的癌細胞。CAR-T療法在某些血液惡性腫瘤(如B細胞急性淋巴白血病、某些淋巴瘤)上取得了驚人的成功:早期臨床試驗中,對於傳統治療無效的晚期患者,接受CAR-T治療後有超過八成出現腫瘤完全緩解(即看不出癌跡)。有的兒童白血病患者甚至達到99%的緩解率。這些數據彷彿魔術一般,讓CAR-T被譽為「活細胞藥物」。不過,免疫療法也有其風險和局限,例如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免疫過激反應(如細胞激素風暴)或神經毒性,實體腫瘤中CAR-T的效果也不如血液瘤明顯。但無論如何,免疫治療已經掀開了癌症治療的新篇章,它不像傳統手術、放化療那樣直接針對腫瘤本身,而是調動我們自身的免疫武器來對抗癌症

謝醫師說:

唯有健康的人,才可能有如文中所述,似軍隊之於國家,有完美抵禦病害的免疫系統。事實上,當各人的天賦、體力、器官及其運作效率不足、抵不過病害時,必定病不離身。所以,保持健康,遠離感染才是首要!

謝麗貞醫師的氣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cupressure and Cupping Association Performance Review

 

Lisa Hsieh, MD, PhD

20250228

 

Seven years ago, after repeated arguments with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on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an alternative medicine society, our "Acupressure and Cupping Association " was finally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nd became the firs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sociation in the country. Now, as we are about to hand over the chairmanship of the association to the third president, it is an opportune time to review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the association along the way.

 

In the first two years, we held many Chinese and foreign alternative medicine seminars to present our research direction and share our results, and we look forward to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ith various academic groups. Unfortunately, we were immediately hit by a several-year ban du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seminars and meetings could only be conducted via remote video conferencing, which was not only ineffective, but video conferencing was also not suitable for the observ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edical diseases. Therefore, our activities can only be carried out on a small scale, including: training to enhance personal Qi energy, research on clinical treatment techniques and benefits, and its function in preventive health care. In other words, the Association's main activities were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technology and benefits of acupressure and cupping therapy, and the Association stopped its external expan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personalized medicine that provides a “one prescription to one person” approach to holistic health care.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e Association is to combine modern medical knowledge with the efficacy of acupressure and cupping to study various common clinical symptoms, diseases and signs of human body changes.

 

We use "acupoint reaction pain" and "aura sensing” to detect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original causes of the body's organs and tissues, and use acupressure and cupping techniques to eliminate symptoms and treat diseases. For example, a patient who suffers from long-term recurring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SVT) has to go to the hospital emergency room several times a week to get relief. The patient refused to undergo orthodox electrocautery of the abnormal conduction pathway of PSVT because it would still regenerate after electrocautery. Through the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acupoint reaction pain" and "aura sensing", we found that the ribs on both sides of his chest had suffered impact injuries, and the left rectus abdominis had been severely strained. The two injuries were located above the ventricles, thus causing frequent PSVT. Even if the abnormal conduction pathway was removed by electrocautery, it would only suspend the suppression, and it was inevitable that PSVT would occur again. After we cured the patient's Pericardium Meridian, rib impact injury and rectus abdominis strain several times, the patient finally no longer suffered from PSVT. This is our research method and results.

 

Using this method, we have successfully researched and cured countless chronic diseases, sorted out many new syndromes and their treatment methods and many of their original causes. We have also published all ou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results in the Association's journal "New Medicine Journal".

 

The biannual "New Medical Journal" is mainly published on several websites of the Association. A total of 11 issues have been published so far, including: special reports on treatment results, special systematic review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 of Qigong preventive health care, case demonstrations of cupping,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marks after cupping, a column on women's diseases, a column on Qigong for self-cultivation,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ve health care, bits and pieces of life, and answers to readers' questions and inquiries. The Association's journals are also included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to facilitate sharing with the interested public. More than a year ago, we decided to suspend the publication of the journal in order to free up manpower to review the Association’s past activities and giv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s a basis for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ming year.

 

The Association’s past clinical research results, medical benefits, and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its success are briefly described below:

 

1. We invented the "Instantly Adjustable Attraction Cupping Device" which uses electricity and has obtained patents in several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acupressure therapy, its clinical function of enhancing medical treatment and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upping marks have been fully confirmed.

 

2. With the use of the "Instantly Adjustable Attraction Cupping Device", we have increased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application range of acupressure therapy several times, developed many new functions and methods in prevention, health care and medicine, and summarized some diseases that have been neglected by the medical community, such as Ren Meridian Blockage Syndro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and headac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ir dye poisoning and headaches, crotch injury syndrome, high heels syndrome, Qigong to relieve visceral pain, and so on.

 

3. The harm of the new coronavirus to the human body has been discovered - it blocks the human body's "Automatic energy-generating functional system ", thus leading to the diverse and complex "Triple Burner and Pericardium Meridian Interruption Syndrome". Due to the varying degrees of blockage caused by the virus, just like many electrical appliances in the home stop working due to a power outage,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human organs and tissues lose power due to lack of oxygen, resulting in heart and lung weakness, difficulty breathing, physical weakness, mental dullness, etc., and only relying on life-saving mechanisms to maintain life. If the human body's "Automatic energy-generating functional system" is not restarted in time, it will eventually develop " Long COVID-19 syndrome " and gradually lose vitality.

 

After all, humans will eventually have to coexist with the new coronavirus, and the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is to eliminate its harm to the human body and restore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blocked organs and tissues. Because we understand how the virus blocks the power system, we also know how to restart it and treat the symptoms of various interruption syndromes, and we have cured countless patients who came to us for help.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treatment techniques are also fully disclosed in our journals.

 

4. The learning content of our clinical cases includes: the consistent process of observation, analy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arious patients and symptoms, as well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termining each step and the method of finding the root cause. This is a scientific and responsible approach we adhere to. We also publish our research results in our New Medical Journal, making it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free of charge.

 

5. We have trained many outstanding students to become experienced and capable independent therapists, who are scattered across the country to carry out research and service work, as the foundation for mutual exchange, learning and inheritance.

 

6.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successful treatment is that the therapist must have sufficient and high-level Qi power, as well as the flexibility to correctly output the Qi through the ten fingers to manipulate the acupoints. We have produced four videos introducing our special Qi-breathing exercises and posted them online for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to refer to and learn from at any time.

 

7. Effective cupping techniques are required to ensure that our acupressure and cupping therapy is effective. These can only be obtained through long-term and continuous experience in qigong practice and clinical operations, combined with extensive medical and life knowledge. This is also the basic requirement we insist on.

 

8. The healer needs to have a strong will and a spirit of sacrifice to use his or her own energy to help the patient get rid of the disease. This is an absolute prerequisite for the success of our treatment.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persisting in practicing qigong and long-term bedside observation and learning, they also need to independently perform treatment methods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confidence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results. Therefore, cultivating specialized and capable healers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heritance and the most difficult task.

 

9. Now is the Internet age, and remote film and television have replaced paper communic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3 videos that detail the Qi-breathing exercises for the public to learn, in the future, we also look forward to making our acupressure and cupping therapy into a remote service project, and we also look forward to using the latest AI technology to invent advanced and high-performance instruments to make acupressure and cupping therapy more accurate, effective and easy to operate.

 

10. In terms of the Association’s member recruitment, due to the long-term ban on group gatherings caused by the COVID-19 pandemic at the time, it was almost completely suspended, and the number of founding members was still maintained. Almost all of our members have full-time jobs, and learning acupressure and cupping therapy is a part-time job. It is difficult to expand the Association's business, but inheritance is something we must continue to work hard on.

 

As a former two-term chairman, I am very grateful to all members for their support and participation over the years, which enabled all research to proceed smoothly and produce the satisfactory results mentioned above. I believe that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new chairman and the new editor-in-chief of the New Medical Journal, we will have a brighter future. However, your continued participation and support remains the most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Let us look forward to a wonderful future together.

謝麗貞醫師的氣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醫學雜誌 VOLUME 7    No.1(第七卷第一期)已上線,歡迎各位進入閱讀 

文章標籤

謝麗貞醫師的氣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恭賀

 

本會會員 金政博士 獲選為最年輕的中央研究院數理科學組新科院士。

中研院院士為終身名譽職,職權包括選舉院士及名譽院士、選舉評議員、籌議國家學術研究方針、受政府及有關單位委託,辦理學術設計、調查、審查及研究事項

 

  本會會員金政博士獲選為2024中研院新科院士

謝麗貞醫師的氣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醫學雜誌 VOLUME 6 No.2(第六卷第二期)已上線,歡迎各位進入閱讀

文章標籤

謝麗貞醫師的氣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醫學雜誌 VOLUME 6 No.1(第六卷第一期)已上線,歡迎各位進入閱讀

文章標籤

謝麗貞醫師的氣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醫學雜誌 VOLUME 5 No.2(第五卷第二期)已上線,歡迎各位進入閱讀

謝麗貞醫師的氣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群威
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參加謝醫師練氣班,2017年第⼀次接觸,由謝醫師指導及解說,⼤概可以 理解“氣”之⽤意,也就是⼈從原有的先天之氣以外,靠著意念⽽練之氣,讓其對⾝體能夠增強氣之 運⾏增強,進兒達到養⽣保健,⾸次⼤概能體悟有限,所以次年2018年再次地參與了練氣班,此次 參與就前次不解的地⽅請教謝醫⽣,更加能夠理解及如何練氣。 練氣過程除了五⼤要訣,正形體、合神志、鬆筋骨、調氣息、勿忘念、及呼吸法、數息法...其中最 重要的就是“鬆”,然⽽“鬆”在⾝體的鬆可以藉由鬆筋九式,來完成進⽽達到鬆的境界,⽽⼼裡的“鬆” 就是⼀個練氣之中的挑戰,記得每⼀次練氣之時,由食指的⼗宣道前臂,會有⼀個關卡,此時就常 覺得氣上不去,再次時通常謝醫師會告知,就是繼續“練”,⽽“繼續練“,就是⼀個下決⼼的開始,任 何⼀件事他所以完成與否,完全取決於個⼈的想法,如果意念的驅使動⼒不夠,不夠強⼤及內⼼所 欲不強烈,往往是不能完成的,因為⼈都有⼀個得過且過的⼼態,所以在練氣的過程中,其實就是 1、0的結果,就是練成、失敗,所以當下練氣之時有各式各樣的理由,但持續有效的練氣,是要從 個⼈的內⼼深處去把這件事,做⼀個完整的持續及領悟。 ⾸先持續性,必須在⼀天之中找出⼀個可控的時間,連續不間對的練氣(15分鐘~1⼩時均可),如 果可以連續21天並能養成固定習慣,⼀但習慣養成,那⾝體由於有練氣,⾝體的改進明顯,可從⾝ 形及⼀些舊疾狀況都可以感到明顯的進步及改善,但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問題是,前臂到後臂每⼀階 段都是⼀段⼀段的歷程,就我個⼈⽽⾔我會請教謝醫師,所以練氣到⼿臂⽽無法到頭部之時,謝醫 師建議我⽤,盤腿⽽坐也即是⼩周天,此⼀階段的經歷⼤約兩個⽉左右的時間,從吸氣⾄丹⽥道會 陰、脊椎到頭部,⽽張⼝吐出(意念),有氣之循環,到此時站立之時練氣明顯的可以感受到,⼗宣致 前臂⾄後臂到頭部,再由後臂、前臂、⼗宣⽽出之氣,⾝體感受“氣”是明顯⽽強烈,⽽到⾝體的⼗ 宣(⼿指進氣及腳趾進氣從⼈脈及督脈到頭部,⼜是⼀個⾝⼼的挑戰,對⾝體⽅⾯除了鬆筋九式之 外,更需要是每⼀個由內⽽外肌⾁組織放鬆,此時的放鬆,就⼼理因素會有很⼤的關係,就是放鬆 ⾃⼰的⼼,也就是意念要完全放棄,讓氣的運⾏與體內是由氣⾃由⾃在運⾏於體內,不要有太多的 意念的⼲預,⽬前現況在努⼒這⼀塊,有幾次成功,可以體悟既是能量強⼤,其⼿變有氣感,這也 就是謝醫師常告訴我們,練氣之學員“忘記呼吸”。 在治療班之時,謝醫師曾經告訴我們看⼀部電影“⼀代宗師”,其中女主⾓張⼦儀有句話說“該燒香的 時候燒香,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辦的是天打雷劈也得辦”現實中如何把練氣當成燒香、吃飯同等重 要的事,就必須個⼈重視它,確實地去實踐也即是練氣,唯有⾃⼰內⼼夠強⼤的想要才會經歷,有 了歷練才會真實練得氣,⽽練得氣再去做”功“,如謝醫師穴壓、拔罐,也即是利⼰利⼈,先決條件 也就是好好練氣。

謝麗貞醫師的氣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信吉

氣有先天之氣(即炁)與後天之氣的分類。

 

先天之氣即為原氣(難經稱之為原氣),原氣係父母所生,上天所賦予。除非透過正確練氣且能達到觸動腎間動氣,啟動命門,始能改變。人之初形成時,係由父之精子、母之卵子在母體中受精而成,過程中先成為胚胎,然後長大,在母體未出生前稱為胎兒。胎兒的體內除最原始受精卵的生命動力外,所有器官的形成和生長、以及維持生命的運作,完全靠母體來運行,氧氣、營養由母體血液供應,代謝廢物也由母體的腎臟代勞。此父母所賦予的原始生命的動力為原氣。古籍中對於命門、腎間動氣的位置存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並非想藉由文獻來找出其可能正確位置,而是想說明其在練氣、練氣功的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秦越人曰∶「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命門之義,蓋本於此,猶儒之太極,道之玄牝也。觀銅人圖命門穴不在右腎 ,而在兩腎俞之中可見也。」明朝孫一奎《醫旨緒餘》∶「右腎屬水也,命門乃兩腎中間之動氣,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極。五行由此而生,臟腑以繼而成。」因此,命門乃啟動先天原氣之開關(鎖),要如何啟動?須觸發腎間動氣(龥匙),腎間動氣要如何啟動? 須持續練氣,累積至足夠的能量才能夠觸動。即:

練氣腎間動氣啟動命門增加原氣

的過程。隨著不斷的練氣,啟動命門,身體會開始產生相變,每個層次的相變所增加的原氣不同,當所練的氣愈強,能量愈強,啟動命門所蘊含的元氣量愈高。此即為後天返先天的過程。

 

後天之氣,係指胎兒出生後,維持三焦運行所須之氣。胎兒出生後,須自力呼吸、攝食、排泄,以及維持身體內在環境的恒定,方能生存。此一自行自外界吸入氧氣、攝取食物水分,和排泄廢物的功能機制即為三焦系統。而維持三焦系統的運作,即宗氣、營氣與衞氣。其說明如下:

宗氣:指積於胸中之氣:即呼吸運動下所吸入和排出之氣。即上焦運作產生之氣。
營氣:指與血共行於脈中之氣:即血管中溶入血液的含氧血,有營養細胞組織器官的功能。即中焦運作產生之氣。
衞氣:指行於脈外之氣:即運行臟腑、肌肉、皮膚具有護衞、調節、溫煦等功能。即下焦運作維持人體生化功能恆定所產生之氣。 
由於維持生命的三焦系統為一全自動運作系統,人體一旦形成後,沒有休息或啟動開關的選擇。除非透過練氣。所謂練氣即是藉由正確而且依法的控制呼吸,影響呼吸中樞調節系統的上焦,然後由上焦影響中焦胃的排空及「幽門泵浦」,再去影響下焦腎元的過濾、排尿及恒定調結系統。三者連貫左右三焦經,再聯繫心主別脈(心電力發動系統)去影響心臟的心搏律動,影響血液輸送及回收循環系統,遍行於人體每一個細胞,如此能提高人體生理機能運作效益,讓人體每一個細胞得以充分更新、維持生命力,自然能延緩老化,返樸歸真。當練氣至一定程度,自然能觸發腎間動氣啟動命門,自然能達成練氣養生的轉機。三焦之中,唯有上焦是人可透過正確且依法的呼吸,訓練整個三焦運作效率,也因此古代留下許多練氣的修鍊方式,或許這是老天爺留給人可以後天返先天的機制。

參考資料:〈探索《難經》的奧祕 — 三焦、氣與氣功的生理機制〉,(謝麗貞,知音出版社)。

 

問題一:命門是否與肚臍位置有關? 
答:無關,是練氣時欲啟動增加原氣的關卡。

問題二: 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有具體儲存位置嗎? 
答:無!像發電機器的動力能量,基本發電能量和加強後發電的能量。兩者隨時發動隨時應用。試想台電的發電能量能儲存在哪裡?不能!電池不算。人體不能裝電池,心臟節律器是外加的,和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無關。

問題三: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是否24小時在全身運作,並沒有特定儲存位置?
答:是!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都在人體氣脈中運行。先天之氣是人體基本動力,後天之氣是人體呼吸而來的動力,24小時在全身運行,一旦停止呼吸兩者偕無。

謝麗貞醫師的氣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